功用
人参之功用,时医谓为补气,若依仲圣,却未必尽然。经方中用人参,大意有二:
1、补阴液以止渴、止身痛;
2、调理中焦。
补阴之理,人多知之,暂且不论。理中之义维何?今当说之。
一般宗日本古方派者,多依《药征》之說,谓人参治痞。的确,有人参的很多方剂都有痞满的表现,如三泻心汤、人参汤(即理中汤)、桂枝人参汤、旋覆代赭汤等,都有心下痞满(或心中痞)之症。但人参为何能治痞呢?
考心下痞之证其因有三:
一者热,如大黃黄连泻心汤是;
二者饮,如五苓散是;
三者痰气,如旋覆代赭汤是。
简而言之,只是一火一水。我们知道,太阳本气寒水,标气为阳,中见少阴君火。如果标热內陷心下,則是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若寒水壅于心下,则是五苓散证。三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則是介于水火之间,太阳客热与水气同结于胃脘,姑且称其为“水热痞”。若历时稍久,客热已解,而水气结为痰涎,则成旋覆代赭证。
我们应注意一個细节,三泻心汤与旋覆代赭汤组成类似,且皆治痞,但旋覆代赭汤卻不名泻心了。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泻心二字,是专指芩连泻热而言的。细观论文,“干噫食臭”(生姜泻心汤)、“心烦不得安”(甘草泻心汤),是可以看到明显的热象的。所以三泻心汤的痞滿,主要是以芩连来治疗的。同样,旋覆代赭汤也是,此证是痰气痞,是以旋覆花、代赭石来消痰结、降逆气的。这几个有痞满表现的方证中,虽然都有人参,但人参并不是作为主药来治痞满的。
我们再来细观察一下这几个证的兼见症状:入半夏泻心汤的呕,生姜泻心汤的胃中不和、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甘草泻心汤的下利日数十行,旋覆代赭汤的噫气不除。从中可以看出,它有共有的特点是都有脾胃升降失常的表現。这几证病程皆非久长,即使脾胃气虚,也不是特別重。所以说,人参在此处的功效並不是补气,而是协同協同诸药(姜,草,枣等)来调理中气之升降。
如果说人参是大补元气之药,那么何以仲师在《金匮》虚劳篇中并无一方以人参为君,来补虚建中呢?
或曰:大建中汤不有人参乎?
答:大建中汤所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也是用人参来调理气机而止呕的。可以说,仲师是宁可用黄芪来担负补气之职(黄芪建中汤),也很少用人参来补气的的。即使在炙甘草汤中用參,也是补阴的意味居多。
下面更举数例经方中用参之剂,以证此说非谬。
大半夏汤(半夏、人参、蜜)治胃反呕吐;吴茱萸汤(吴萸、人参、生姜、大枣)治食穀欲呕,或少阴病吐利,或干呕、吐涎沫;理中汤治霍乱吐下;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治太阳病下之,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干姜芩连人参汤治寒下、食入即吐;干姜人参半夏丸治妊娠呕吐不止;竹叶石膏湯治伤寒差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黄连汤(黄连、桂枝、半夏、人参、干姜、炙草、大枣)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小柴胡汤治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橘皮竹茹汤治哕等。
从上例证中可以看出,这些含有人参的方剂中,中起不是上逆,即是下奔,失其协调。《伤寒论》赤石脂禹餘粮汤证条文文中有云:“理中者,理中焦。”意謂理中汤的作用在于調理中焦脾胃,那么在这四味药(參、术、姜、草)中,孰能堪当大将之职呢?毫无疑问,非人参莫属。
或问:姜不可为君乎?
答曰:不可。
理中汤,仲景于霍乱吐泻中出之,重在理中焦之逆乱,而干姜重在温。理中的四味药中,姜温、术燥、草和,而唯有人参方可谓之理。又,理中汤《金匮·胸痹》中,仲师名之曰“人参汤”,人参为君之义甚显。
因此,总结人参之功用,即是在中焦氣弱、升降逆乱、呕利并作、心下填塞之时,调理脾胃氣机,拨乱反正,臻于安治。要注意,在这种情況下,人参不是补,而是“理”。如一国之相,一人之力岂能填众口之饥?但善治国者,使民自安耳。
在此之前,也曾思考过金匮中的古今录验续命汤,用药迥出常格,但临床报道有奇效。后来看到江尔逊老中医的方解,他说:
脾主四肢,四肢瘫痪,病在脾胃。此方石膏、干姜并用,为调理脾胃阴阳而设。……治疗风痱,应当依顺脾胃各自的性情。脾喜刚燥,当以阳药助之使升;胃喜柔润,当以阴药助之使降。干姜辛温刚燥,守而能散,大具温升宣通之力;石膏辛寒柔润,质重而具沉降之性。本方以此二味为核心,调理脾胃阴阳,使脾长胃降,还其气化之常,四肢可禀水谷之气矣,此治痱之本也。由此看来,若能透析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以及干姜、石膏寒热并用的机制,则本方的神妙,便不是不可思议的了。
江老还特别指出:经言“脾病而四肢不用”,不言“脾虚而四肢不用”,“病”字与“虚”字,一字之差,含糊不得。可惜今之医家大多在“虚”字—仁大做文章,是囿于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江老指出,脾病而四肢不用至少有两种情形:一是脾胃久虚,四肢渐渐不得禀水谷之气;二是脾胃并非虚弱,却是突然升降失调,风痱就是如此。
从此方看来,人参也应作调理脾胃气机升降解。供大家思考。
PS:顺便提一下,常见很多同仁,一见病者胃脘痞胀,即以木香、砂仁、香櫞、佛手、陈皮、厚朴等,予以理气散结,不分虚实寒热,这是欠妥的。
其实很多胃中气滞痞胀之证,并非实证,而多有虚寒之底,若不求本,则是万难全功的。
鉴别
人参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干燥根。因该植物根如人形,故名。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
人参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云:“生上党山谷及辽东。”《本草经集注》引《人参赞》云:“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椴树相寻。”《本草图经》曰:“其根形如防风而润实,春生苗,多于深山中背阴近椴漆下湿润处,初生小者三四寸许,一桠五叶。四五年后生两桠五叶,未有花茎,至十年后生三桠,年深者生四桠,各五叶,中心生一茎,俗名百尺杆。三月、四月有花,细小如粟,蕊如丝,紫白色。秋后结子,或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红自落。根如人形者神。”并附有“潞州人参”图。
李时珍曰:“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参。其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今皆属于朝鲜矣。其参犹来中国互市。亦可收子,于十月下种,如种菜法。秋冬采者坚实,春夏采者虚软,非地产有虚实也。辽参连皮者黄润,色如防风。去皮者坚白如粉。……人参体实有心而味甘,微带苦,自有余味,俗名金井玉阑也。”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现今药用人参相符。人参原产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及黎城县的一部分)、辽东(今东北)和朝鲜等地。由于上党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破坏资源采尽挖绝,而导致该地人参绝迹。
多年生草本。根茎短,直立或斜上,不增厚成块状;主根肥大,纺锤形或圆柱形。地上茎单生,高30~60cm,有纵纹,无毛。叶为掌状复叶,轮生于茎顶,通常一年生者生1片三出复叶,二年生者生1片五出复叶,三年生者生2片五出复叶,以后每年递增一叶,最多达6片复叶;叶柄长3~8cm,无托叶;小叶具短柄;小叶片薄膜质,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8~12cm,宽3~5cm,顶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而下延,边缘有锯齿,齿上有刺尖。上面散生长约1mm的刚毛,下面无毛,侧脉5~6对。伞形花序单个顶生,直径约1.5cm,有花5~50朵;总花梗长15~35cm;花梗长8~15mm;萼有5齿;花瓣5,淡黄绿色,卵状三角形;雄蕊5,花丝短;子房2室,花柱2,离生。果实扁球形,鲜红色,长4~5mm。种子肾形,乳白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1.生晒参: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根茎(芦头)长1~4cm,直径3~15m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芋)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香气特异,味微苦、甘。
2.红参: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0cm,直径1~2cm,表面半透明,红棕色,偶有不透明的暗黄褐色斑块。具纵沟、皱纹及细根痕,上部有断续的不明显环纹,下部有2~条扭曲交叉的支根,并带弯曲的须根或仅具须根残迹,根茎(芦头)长1~2cm,上有数个凹窝状茎痕(芦碗)。有的带有1~2条完整或折断的不定根(艼)。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样。气微香而特异,味甘、微苦。
3.生晒参主根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圆柱形,长2~10cm;表面灰黄色,具纵纹,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支根多为2条,须根细长,清晰不乱,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疙瘩”。根茎细长,上部具密集的茎痕,不定根(艼)较粗,形似枣核。
生晒参与生晒山参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窄。韧皮部外侧有裂隙,内侧薄壁细胞排列较紧密,有树脂道散在,内含黄色分泌物。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断续排列成放射状,导管旁偶有非木化的纤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生晒参粉末淡黄白色。树脂道碎片易见,含黄色块状分泌物。草酸钙簇晶直径20~68μm,棱角锐尖。木栓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壁薄,细波状弯曲。网纹及梯纹导管直径10~56μm。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半球形或不规则多角形,直径4~20μm,脐点点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6分粒组成。
红参粉末与生晒参不同之处在于淀粉粒糊化,轮廓模糊。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5ml,振摇5分钟,滤过。取滤液少量,置蒸发皿中蒸干,滴加三氯化锑饱和的氯仿溶液,再蒸干,显紫色。
生于山地落叶阔叶林或针叶与阔叶混交林下。分布于辽宁东部、吉林东半部和黑龙江东部。现吉林、辽宁栽培甚多,河北、山西、湖北、安徽、山东等省也有引种。野生者称山参,栽培者称园参。
1.园参栽种5~6年后,于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土,分别加工成不同规格的商品。主要有:①生晒参:取洗净的鲜参,除去支根,晒干。如不除去支根晒干,则称为全须生晒参。②红参:取洗净的鲜参,除去根茎部的不定根及支根;或仅除去细支根及须根,蒸3小时左右,取出晒干或烘干。剪下的支根及须根,用此法加工者,则称红直须。③白参(糖参):取洗净的鲜参,置沸水中浸烫3~7分钟,取出,用针将参体扎刺小孔,再浸于浓糖液中2~3次,每次10~12小时,取出干燥。
2.山参7月下旬至9月间果熟变红时易于发现,采挖。挖取时不使其支根及须根受伤,保持完整,洗净,晒干,称为生晒山参。
人参的商品规格很多,加工方法各异,现简要介绍如下:
1.野山参
一等:干货。纯野山参的根部,主根粗短呈横灵体,支根八字分开(俗称武形),五形全美(芦、芋、纹、体、须相衬)。有元芦。芋中间丰满,形似枣核。皮紧细。主根上部横纹紧密而深。须根清疏而长,质坚韧(俗称皮条须),有明显的珍珠疙瘩。表面白色或黄白色,断面白色。味甜微苦。每支重g以上,艼帽不超过主根重量的25%。无疤痕、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每支重55g以上。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每支重32.5g以上。
四等:与一等区别为每支重20g以上。
五等:与一等区别为呈横灵体或顺体(俗称文形)。每支重12.5g以上。芋帽不超过主根重量的40%。
六等:与一等区别为呈横灵体、顺体、畸形体(俗称笨体),每支重6.5g以上。芋帽不大。无杂质、虫蛀、霉变。
七等:与一等区别为呈横灵体、顺体、畸形体(俗称笨体)。有艼或无艼。每支重4g以上。无杂质、虫蛀、霉变。
八等:与一等区别为呈横灵体、顺体、畸形体(俗称笨体)。有芋或无艼。每支重2g以上。间有芦须不全的残次品。无杂质、虫蛀、霉变。
2.园参
(1)边条鲜参
一等:鲜货。根呈长圆柱形,芦长、身长、腿长,有分枝2~3个。须芦齐全,体长不短于20cm。浆足丰满。艼帽不超过15%。每支重g以上。不烂,无疤痕、水锈、泥土、杂质。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体长不短于18.3cm。每支重85g以上。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体长不短于16.7cm。每支重60g以上。
四等:与一等区别为体长不短于15cm。每支重45g以上。
五等:与一等区别为体长不短于13.3cm。每支重35g以上。无泥土、杂质。
六等:与一等区别为体长不短于13.3cm。每支重25g以上。无泥土、杂质。
七等:鲜货。根呈长圆柱形。须芦齐全。浆足丰满。每支重12.5g以上。不烂,无泥土、杂质。
八等:鲜货。根呈长圆柱形。凡不符合以上规格和缺须少芦,破断根条者,每支重5g以上。不烂,无泥土、杂质。
(2)普通鲜参
特等:鲜货。根呈圆柱形,有分枝,须芦齐全,浆足。艼帽不超过20%。每支重~g。不烂,无疤痕、水锈、泥土、杂质。
一等:与特等区别为每支重62.5g以上。无泥土、杂质。
二等:与特等区别为每支重41.5g以上。无泥土、杂质。
三等:与特等区别为每支重31.5g以上。无泥土、杂质。
四等:与特等区别为每支重25g以上。无泥土、杂质。
五等:与特等区别为每支重12.5g以上。无泥土、杂质。
六等:鲜货。根呈圆柱形。每支重5g以上。不符合以上规格和缺须少芦,折断者。不烂,无泥土、杂质。
(3)16支边条红参
一等:干货。根呈长圆柱形,芦长、身长、腿长,体长18.3cm以上,有分枝2~3个。表面棕红色或淡棕色,有光泽。上部色较淡,有皮有肉。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每支以内,每支重31.3g以上。无中尾、黄皮、破疤、虫蛀、霉变、杂质。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稍有黄皮、抽沟、干疤。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疤、腿红。
(4)25支边条红参
一等:干货。根呈长圆柱形,芦长、身长、腿长,体长16.7cm以上,有分枝2~3个。表面棕红色或淡棕色,有光泽。上部色较淡,有皮有肉。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每g25支以内,每支重20g以上。无中尾、黄皮、破疤、虫蛀、霉变、杂质。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稍有黄皮、抽沟、于疤。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疤、腿红。
(5)35支边条红参
一等:干货。根呈长圆柱形,芦长、身长、腿长,体长15cm以上,有分枝2~3个。表面棕红色或淡棕色,有光泽。上部色较淡,有皮有肉。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每g35支以内,每支重14.3g以上。无中尾、黄皮、破疤、虫蛀、霉变、杂质。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稍有黄皮、抽沟、干疤。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疤、腿红。
(6)45支边条红参
一等:干货。根呈长圆柱形,芦长、身长、腿长,体长13.3cm以上,有分枝2~3个。表面棕红色或淡棕色,有光泽。上部色较淡,有皮有肉。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每945支以内,支头均匀。无中尾、黄皮、破疤、虫蛀、霉变、杂质。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稍有黄皮、抽沟、干疤。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疤、腿红。
(7)55支边条红参
一等:干货。根呈长圆柱形,芦长、身长、腿长,体长11.7cm以上,有分枝2~3个。表面棕红色或淡棕色,有光泽。上部色较淡,有皮有肉。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每g55支以内,支头均匀。无中尾、黄皮、破疤、虫蛀、霉变、杂质。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稍有黄皮、抽沟、干疤。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疤、腿红。
(8)80支边条红参
一等:干货。根呈长圆柱形,芦长、身长、腿长,体长11.7cm以上。表面棕红色或淡棕色,有光泽。上部色较淡,有皮有肉。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每g80支以内,支头均匀。无中尾、黄皮、破疤、虫蛀、霉变、杂质。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稍有黄皮、抽沟、干疤。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疤、腿红。
(9)小货边条红参
一等:干货。根呈长圆柱形。表面棕红色或淡棕色,有光泽。上部色较淡,有皮有肉。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支头均匀。无中尾、黄皮、破疤、虫蛀、霉变、杂质。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有黄皮不超过身长的1/2。稍有抽沟、干疤。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疤、腿红。
(10)20支普通红参
一等:干货。根呈圆柱形。表面棕红色或淡棕色,有光泽。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每g20支以内,每支重25g以上。无细腿、破疤、黄皮、虫蛀。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稍有干疤、黄皮、抽沟。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疤、腿红。
(11)32支边条红参
一等:干货。根呈圆柱形。表面棕红色或淡棕色,有光泽。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每g32支以内,每支重15.6g以上。无细腿、破疤、黄皮、虫蛀。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稍有干疤、黄皮、抽沟。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疤、腿红。
(12)48支边条红参
一等:干货。根呈圆柱形。表面棕红色或淡棕色,有光泽,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每g48支以内,支头均匀。无细腿、破疤、黄皮、虫蛀。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稍有干疤、黄皮、抽沟。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疤、腿红。
(13)64支边条红参
一等:干货。根呈圆柱形。表面棕红色或淡棕色,有光泽。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每g64支以内,支头均匀。无细腿、破疤、黄皮、虫蛀。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稍有干疤、黄皮、抽沟。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疤、腿红。
(14)80支边条红参
一等:干货。根呈圆柱形。表面棕红色或淡棕色,有光泽。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每g80支以内,支头均匀。无细腿、破疤、黄皮、虫蛀。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稍有干疤、黄皮、抽沟。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疤、腿红。
(15)小货普通红参
一等:干货。根呈圆柱形。表面棕红色或淡棕色,有光泽。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支头均匀。无细腿、破疤、黄皮、虫蛀。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稍有干疤、黄皮、抽沟。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疤、腿红。
(16)红混须
混货:干货。根须呈长条形或弯曲状。棕红色或橙红色,有光泽,半透明。断面角质。气香,味苦。须条长短不分,其中直须占50%以上。无碎末、杂质、虫蛀、霉变。
(17)红直须
一等:干货。根须呈长条形,粗壮均匀。棕红色或橙红色,有光泽,呈半透明状。断面角质。气香,味苦。长13.3cm以上。无干浆、毛须;无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长13.3cm以下。最低不低于8.3cm。
(18)红弯须
混货:干货。根须呈条形弯曲状,粗细不均。橙红色或棕黄色,有光泽,呈半透明状。不碎。气香,味苦。无碎末、杂质、虫蛀、霉变。
(19)干浆参
混货:干货。根呈圆柱形。体质轻泡,瘪瘦,或多抽沟。表面棕黄色或黄白色。味苦。无杂质、虫蛀、霉变。
(20)全须生晒参
一等:干货。根呈圆柱形,有分枝。体轻,有抽沟,芦须全,有芋帽。表面黄白色或较深。断面黄白色。气香,味苦。每支重10g以上,绑尾或不绑。无破疤、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每支重7.5g以上。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每支重5g以上。
四等:与一等区别为大小不分,芦须不全,间有折断。
(21)生晒参
一等:干货。根呈圆柱形。体轻,有抽沟,去净艼须。表面黄白色,断面黄白色。气香,味苦。每g60支以内。无破疤、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每g80支以内。无杂质、虫蛀、霉变。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每g支以内。无杂质、虫蛀、霉变。
四等:与一等区别为有死皮,每g支以内。无杂质、虫蛀、霉变。
五等:与一等区别为有死皮,每g支以外。无杂质、虫蛀、霉变。
(22)白干参
一等:干货。根呈圆柱形,皮细,色白,芦小。质充实。肥壮,去净枝根。断面白色。气香,味苦。每g60支以内。枝条均匀。无抽沟、皱皮、水锈,无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每980支以内。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稍有抽沟、水锈。每g支以内。
四等:与一等区别为表面黄白色,有抽沟、水锈。每g支以外。
(23)皮尾参
混货:干货。根呈圆柱形,条状,无分枝。去净细须。表面灰棕色。断面黄白色。气香,味苦。无杂质、虫蛀、霉变。
(24)白混须
混货:干货。根须呈长条形或弯曲状。表面、断面均为黄白色。气香,味苦。气香,味苦。须条长短不分,其中直须占50%以上。无碎末、杂质、虫蛀、霉变。
(25)白直须
一等:干货。根须呈条状。有光泽,表面、断面均为黄白色。气香,味苦。长13.3cm以上,条大小均匀。无水锈、破皮、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与一等区别特征为长13.3cm以下。最低不低于8.3cm。条大小不匀。
(26)白糖参
一等:干货。根呈圆柱形,芦、须齐全。表面白色。体充实,支条均匀。断面白色。味甜、微苦。不返糖,无浮糖、碎芦;无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表面黄白色。大小不分。
(27)轻糖全须
一等:干货。根须呈长条形,红棕色或棕黄色,半透明。条粗均匀,质充实。味甘、微苦。长13.3cm以上。不返糖,无皱皮、干浆;无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条不均匀。长13.3cm以下。不返糖;无杂质、虫蛀、霉变。
饮片炮制1.生晒参润透,切薄片,干燥。
2.生晒山参用时粉碎或捣碎。
3.红参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捣碎。
甘、微苦,平(生晒参或生晒山参)或温(红参)。归脾、肺、心经。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赢,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红参兼可益气摄血,用于气不摄血,崩漏下血。内服:3~9g,水煎服;1~2g,研末吞服。如用于抢救虚脱者,可用15~30g,煎取浓汁分数次灌服。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不宜用。服用本品不宜饮茶或食萝卜。
1.置阴凉干燥处贮藏,密闭保存,防蛀。
2.关于本品的商品规格:
①边条红参的体长,是指从顶端第一个芦碗到粗腿末端的长度。其腿粗直径,一至二等者为0.7cm,三至四等者为0.5cm,五至六等者为0.4cm。一至六等的腿长,不得短于体长的1/3。
②边条红参和普通红参各个规格的二等中,有“稍有黄皮、干疤”的规定,应限定“黄皮”不超过身面的30%,“干疤”不超过身面的20%为度,如有超过,即为三等。红(白)直须的长度,短于8.3cm以下者,应并入红(白)混须之内。
3.目前,人参的混乱品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野豇豆根(土人参):本品为豆科植物野豇豆Vignavexillata(L.)Benth[Viciavexillata(L)A.Rich.]的干燥根。产于陕西、江苏、浙江、江西、四川、云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地。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根呈圆柱形或长纺锤形,不分枝或少数有分枝。长约20cm,直径3~15mm。顶端有茎痕,无芦头及芦碗。表面黄棕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样疤痕。质坚韧,折断面显纤维性。经蒸制后,外表显棕红色,角质样。气微,味淡,有豆腥气。其药材显微鉴别特征:薄壁组织中有纤维数个成群或单个散在,不含草酸钙簇晶。本品在华东部分地区曾误作人参药用,但其来源、功效与人参均截然不同,应注意鉴别。
②土人参:本品为马齿苋科植物栌兰Talinumpaniculatum(Jacq.)Gaertn.的干燥根。原产于美洲热带。
现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各地多有栽培,或逸为野生。其药材性状鉴别特征:根呈圆锥形或长纺锤形,分枝或不分枝,长10~20cm,直径7~17mm。顶端有残留的木质茎基。表面未去栓皮的为灰黑色,有纵皱及点状突起的须根痕,除去体皮经蒸制的表面为灰黄色,半透明,隐约可见内部纵走的维管束。质坚硬,折断面未加工的平坦,蒸制后的呈角质样,中央有大空腔。气微,味淡而微有粘滑感。其药材显微鉴别特征:无树脂道,导管排列较密集,近形成层部位可达3~4列(人参为1~2列)。本品在湖南、安徽等地的部分地区曾误作人参栽培药用,但其来源、功效与人参均截然不同,应注意鉴别。
③商路根:本品为商陆科植物商陆PhytolaccaacinosaRoxb.(主产于河南、河北、安徽、陕西等地)或垂序商陆PhytolaccaamericanaL.(我国北京、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云南等地有栽培)的干燥根。本品在广西、安徽等地曾误作人参而栽培药用。其药材鉴别特征、功效详见商陆一药条下。本品与人参来源、功效均截然不同,应注意鉴别。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