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开的新空间”:革命文艺与江西苏区农村妇女的生活
作者简介:易凤林,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原发信息:《苏区研究》(南昌)年第2期第13-26页
内容提要:民国时期农村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革命性的直接冲击同时存在,在革命区域——江西苏区农村这两者并行不悖。更重要的是,共产党恰当地把农村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革命思想的输入结合起来,实现了两者的重合。从其效果来看,江西苏区的农村妇女主动或被动地改变着传统的文化理念,突破封闭的私人空间,走向共产党开辟的新公共空间,享受着现代性和革命性的文化滋养。这是革命文艺对农村妇女生活影响的主要方面。与此同时,事实的另一面是,农村传统文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妇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她们的公共活动空间虽然有所突破,但仍有限。
关键词:革命文艺/农村妇女/公共空间
标题注释: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公共空间:民国江西妇女的文化艺术生活”(YG);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西农村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15LS1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首轮工资改革运动的历史考察
作者简介:严宇鸣,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原发信息:《中共党史研究》(京)年第3期第12-30页
内容提要:从年到年,中共中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工资改革运动,力求在国营企业、地方国营企业及早期已完成公私合营的企业内部率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的新型劳动工资制度。由于受到中央区域性“减控”工资要求影响,上海地区的工资改革尤为复杂。与国家整体期望达成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相对应,基层社会对于职工个人生活、消费的偏向则被笼统地称为“经济主义”,二者从经济层面的方向偏差上升为意识形态之争,并作用于地区工资改革在不同时段内的实际运作。对于其间具体改革方式及程度的讨论,是分析中共如何处理国家与工人关系议题的重要切入点。
关键词:工资改革/八级工资制/“保留工资”/技术评级/定额管理
标题注释: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研究”(15JDSZK)的阶段性成果。
嵌入社会:上海“五反”运动中的团组织与青年学生探析
作者简介:郑维伟,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发信息:《党史研究与教学》(福州)年第1期第40-53页
内容提要:建国初期,中共通过群众组织,以政治动员方式,逐渐嵌入社会,将不同社会阶层有效组织起来。“五反”运动旨在打击不法工商业者,清除腐败的外部环境和阶级根源。上海是全国经济、金融中心,举足轻重。在上海团市工委领导下,青年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成为运动的辅助力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运动过程中,团组织颇为审慎,力求避免年轻人斗争性强的特点,使之有序参与政治运动。同时,团组织大力发展、考验、吸收积极分子,纳入团内,清洗落后分子,纯洁团组织,有力地推进了团组织建设。
关键词:“五反”/青年团组织/思想改造/社会统合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年度一般项目“上海市‘五反’运动研究”(项目编号:15BDJ)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50年代工会问题之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简介:佘君,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正礼,教授,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发信息:《当代中国史研究》(京)年第1期第24-34页
内容提要:20世纪50年代,针对全国各地工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中国化,对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工会的功能、地位、任务、工作方式及其同党和政府的关系等做了深入的思考,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会工作机制,既取得了成绩,也发生了波折。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公营企业是否适用“公私兼顾”原则、公营企业工会与企业行政和政府是否存在不同的具体立场、工会与执政党的关系、产业工会与地方工会的关系、工会的基本任务是生产还是福利等问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论争。论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中国化,党和政府初步理顺了公营企业中党、行政和工会的关系,促进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形成,积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反两方面经验。
关键词:20世纪50年代/工会/论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标题注释: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论争(~)”(11BKS)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差异与歧路:一九三五年底国民政府改组与日本的反应
作者简介:赵晓红,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讲师。
原发信息:《党史研究与教学》(福州)年第6期第82-92页
内容提要:年底,国民政府相继召开了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五届一中全会,进行政府改组,蒋介石等政府要人及舆论均认为,中国内政得以统一,是解决中日外交问题的绝佳机会。对于改组后的国民政府及其所释放的“亲善”信号,日本外务省持疑虑及谨慎观望态度,一方面与国民政府进行“亲善”谈判,另一方面却想利用此时蒋介石在政府中的强势地位,通过日本军部在华一南一北的强压,使蒋介石彻底就范。日本军部对蒋介石及国民党向来不信任,采取打倒态度。此时,军部更是以日苏早晚发生战争作为说服点,认为国民政府从本质上难以与日本亲善,国民政府成为苏联友邦的可能性极大。日本对蒋介石新政府的认识及反应与国民政府的期许形成了巨大差异,因此双方未能把握机会,修复关系,反倒在日本军部势力急剧扩张下,走向了全面战争之路。
关键词:蒋介石/外务省/军部/国民党五全大会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蒋介石资料数据建设”(15ZDB)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抽象的国家”还是“行动的社会”?
——大革命期间关于“国家与社会”诸问题的争论
作者简介:刘洪强(-),男,山东临沂人,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原发信息:《北京社会科学》年第4期第49-61页
内容提要:醒狮派(中国青年党)作为大革命期间的“全国第三大党”,以《醒狮》周刊为宣传阵地,大力鼓吹国家主义以及国家主义的教育。为抵消醒狮派的影响,共产党早期领袖恽代英、萧楚女、瞿秋白等人对之进行了批评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革命的教育”。其实,双方论辩的背后体现了他们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不同理解,前者试图以“国家”涵盖社会改造,而后者强调以社会重新建构国家。从“社会”视角对争论进行分析,结合两者在青年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中的不同看法,以“抽象的国家观”与“行动的社会观”解释两者在社会改造问题上的理念和行动方式差异。
关键词:革命的教育/社会改造/国家主义/共产党/醒狮派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复南海诸岛主权述论
作者简介:陈谦平,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原发信息:《近代史研究》(京)年第2期第4-23页
内容提要: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经过积极谋划,克服诸多困难,从日本手中接收了南海诸岛主权,派兵进驻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时称团沙群岛)。除了建立东沙和武德二岛气象台外,国民政府还派技术人员对诸岛屿进行测量、命名,绘制出《南海诸岛位置略图》以及各群岛地图,用11根断续线组成的u形线圈定了中国南海海疆范围,并于年12月1日公之于世。在中国政府收复南海诸岛主权的过程中,美英政府实际上采取了默认政策。中国收复南海诸岛主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和同盟国赋予中国的权利,更是中国依据战后国际秩序所享有的权利。
关键词:南海主权/西沙群岛/新南群岛/团沙群岛/南沙群岛/南海诸岛领土范围
日军在华第二个细菌战基地
——“北支”(甲)部队
作者简介:谢忠厚,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原发信息:《军事历史研究》(南京)年第2期第16-34页
内容提要:“北支”(甲)部队,于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日本华北方面军的编成而秘密编组,是日军继在东北成立部队后,在华北所设置的第二个细菌战基地。它在华北构建了极为秘密而庞大的细菌战机构体系,其本部隐藏在北平城内天坛公园西南之神乐署,而不是在先农坛之庆成宫。此基地,与在东北及南方地区的日本细菌战部队有所不同,其人体实验与解剖观察犯罪更随意、更猖狂,实验、解剖中国人,不是如过去所知的10数人,而是约名以上;其细菌攻击犯罪,与“扫荡”相结合,更隐蔽,更频繁,民众受害更惨重,初步估算,所致民众染病约百万人,死亡约30万人。而这,只是它反人类罪行之冰山一角。
关键词:华北派遣军/“北支”(甲)部队/细菌战
-年北京西郊新市区的殖民建设
作者简介:贾迪,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发信息:《抗日战争研究》(京)年第1期第87-页
内容提要:年北京沦陷后,为解决日侨人数不断增多但城市容量有限的问题,日伪政权将西郊新市区建设计划作为《北京都市计划大纲》中的主要部分付诸实施。到抗战胜利前,包括街区规划、房屋道路以及公共配套设施在内,西郊新市区已初具规模,成为日伪对外宣传时必定举出的建设成就之一。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北京市府即已按照现代城市发展方向筹划在西郊建设新市区,日伪当局的西郊卫星城建设似沿袭了此一思路,而其建设结果亦对日后北京城市规划产生了一定影响;需要强调的是新市区在建设过程中侵害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权益,其近代都市的规划思想也无法掩盖服务于日本殖民需要的本质目的。
关键词:沦陷期/北京都市计划大纲/西郊新市区
标题注释:由于翻译问题,一些档案中称该计划为“新市街”,一些为“新街市”,还有少数为“新市区”,但均指-年日伪政权在北京西郊进行的改造和建设,本文引文以外统一述为“新市区”。另为行文方便,将“北平”“北京”统一称为北京。部分沦陷区机构不再一一加“伪”。
从“心力”到“民彝”:民国初年李大钊关于政治正当性的思考
作者简介:段炼,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原发信息:《史林》(沪)年第2期第-页
内容提要:随着“天理”世界观的超越性来源发生动摇,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面临着政治秩序的深重危机。本文通过对民国初年李大钊思想中“民彝”观念的考察,呈现其论证现代政治正当性的独特方式与复杂面相。作为共和制度与宪政秩序的倡导者,李大钊确信,良善政治与理想社会,其根源来自个人“良知良能”汇聚而成的公共道德。因此,他借助“民彝”观念,将政治秩序背后的现代价值诉求,与“内在超越”这一传统道德价值实践方式相结合,尝试以此论证其政治理想中“德性统治”的正当性。从“心力”对旧有政治制度的瓦解,到“民彝”对于宪政制度的形塑,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折射出近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理想政治秩序的再造,并非只是符合程序正义的宪政重建,其背后新的道德精神,才是政治正当性的真实来源。
关键词:世俗化/世界观/心力/民彝/政治正当性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清末民初天理世界观的瓦解与公理世界观的形塑研究”(15BZS)、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世俗转型与寻求超越:李大钊思想研究”(14YBB)以及湖南省教育厅科研优秀青年项目“清末民初世界观转型研究”(15B)成果
編輯:熙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