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南沙参

南沙参

南沙参原名“沙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载:“沙参处处山原有之,……秋月叶间开小紫花,长二、三分,状如铃铎,五出,白蕊,亦有白花者,并结实,大如冬青实,中有细子,霜后苗枯。其根生沙地者长尺余,大一虎口,黄土地者则短雨小。根茎皆有白汁。八九月采者,白而实,春月采者,微黄而虚。”上述特征与桔梗科沙参属植物一致。

沙参、知母《本经》,白沙参《范子计然》,苦心、识美、虎须、白参、志取、文虎《吴普本草》,文希《别录》,羊婆奶《纲目》,泡参《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面杆杖《青海药材》,桔参《药材资料汇编》,泡沙参《四川中药志》,稳牙参、保牙参、土人参《湖南药物志》。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Adenophoratetraphylla(Thunb.)Fisch或沙参AdenophorastrictaMiq.的干燥根。

生于草地和灌丛中,在南方可至海拔米的地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后趁鲜刮去粗皮,洗净,干燥。

除去根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圆锥形或圆柱形,略弯曲,长7~27cm,直径0.8~3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凹陷处常有残留粗皮,上部多有深陷横纹,呈断续的环状,下部有纵纹和纵沟。顶端具1或2个根茎。体轻,质松泡,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多裂隙。气微,味微甘。

南沙参过去分为二等,现则均为统货。要求身干、无粗皮须根,无虫蛀及霉变。以身干、色白、根条粗大、饱满、无粗皮、味甜者为佳。

甘,微寒。归肺、胃经。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气。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黏,胃阴不足,食少呕吐,气阴不足,烦热口干。

水分不得过15.0%(通则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7.0%(通则)。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通则)。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30.0%。

长按上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zx/64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