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书影记录

白点风 http://www.niupixuanzl.net/m/

交完论文的日子总是无聊,于是开始捡起书和电影。

去年买了很多书,因为找实习找工作的事心情很烦躁,没能读的下去多少,就在床头堆了高高一叠。我妈打趣问我怎么没在睡觉的时候给自己撞个鼻青脸肿,还嘲笑我是个假读书人(也没错)。直到今年初有天,睡到中午脑袋发懵,大太阳又直直地落了整个阳台,好像一切都显得刚好可以开始读书。

四月看的书很杂。看了《现代悲剧》后补了《滚滚红尘》(三毛的戏剧作品)、《麦克白》。《第二性》其实之前翻看过很久,每次都是翻了几页就没读下去,这次机缘巧合追星看到有提及会饮篇,想到19年截图过相关,终于坚持看完了。

说起电影,其实这个月看的都还不错。除了《呼啸山庄》,对比19年在上海看的剧版稍显不足(叙事节奏过于奇怪,人物感情还未铺垫完就开始走向复仇线),其余的我都还挺喜欢。

电影/戏剧

1.《南方与北方》

年BBC短剧,影评见下。2.《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他和他在意大利的小镇相遇,我好像可以闻到夏天空气里的燥热;他和他在冰凉的水里相爱,我好像可以触碰到湿漉漉的黏糊糊的肉体;他和他,临别前喝很多在午夜的广场里跳舞,我好像眼前也有醉醺醺的放肆疯狂。无关于性别,只有青春和爱情。青春太好了,爱情也太好了。

3.《德伯家的苔丝》

4.《莫里斯的情人》

5.《指环王》

看的重映版,连续两周五半夜十点放到凌晨一点,看完睡觉。等看完第三部再来好好补个影评。-莱格拉斯太帅了。

6.《呼啸山庄》

7.《悬崖之上》

点映版。我还挺喜欢的,虽然故事其实平平而且过早开了上帝视角,但克制的讲故事太戳我了。雪一直下没停过,今儿死个人,明儿就落的个白茫茫一片。但天还是会亮的。

8.《麦克白》

9.《玩偶之家》

B站看的LyricHammersmithTheater()版本的,无中文字幕...断断续续看了两天才看完。看完后回看了《现代悲剧》中关于易卜生的那段,“更加常见但程度稍有不同的情形是,个人的抗争被认为既是必要的,也是悲剧性的。通过妥协而逃避自我实现会滋生虚伪的人际关系和病态的社会;但实现自我的努力以悲剧告终:个人在努力爬出自己的局部世界时遭到毁灭”。《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充分展现了这种孤独的抗争,同这个扭曲的社会和恶心的男人,她与丈夫决裂出走,只是在这部里面我们没有清晰的看到结局娜拉出走后的境况,她的悲剧感被玩偶般的生活所替代,但总觉得更深层的悲剧还是在于娜拉出走后的命运。

10.《午夜巴黎》

书本

1.《现代悲剧》雷蒙-威廉斯

2.《滚滚红尘》三毛

3.《异乡人》加缪

4.《女生徒》太宰治

5.《第二性》波伏瓦

6.《麦克白》莎士比亚

《南方与北方》

-Hale:Agentlemanwouldnotusehisfistsonsuchapatheticcreatureorshoutatchildren.

-Thornton:IdaresayagentlemanhasnothadtoseecorpseslaidoutonahillsideasIdidlastMay.

-很长在审美点上的BBC短剧。叙事节奏松弛,但推进故事线的间隙却被人物对话和场景刻画填得很丰满。-整个影片的基调都清冷,一方面来自于对工业社会工厂环境的刻画—阴沉工厂、碌碌工人、纷纷扬扬的白棉絮,几乎形成黑白分明的画面;另一方面来自于男女主性格中的高傲,黑色大衣黑色高傲和一个自上而下的凝视,瞬间就有了强烈的疏离感。另外,人物的对话都十分克制,看不到过于炽热的爱意或者是激烈的争吵。

-可是,清冷之中,恰到好处的温柔无处不在。谁能不感慨一句月台再相见时我们的桑顿有多深情呢。

-有一些很喜欢的镜头语言或是场景,比如多次对目光的特写镜头,仿佛我的背后都有焦灼炽热感。有些是窥探,比如Hale与Thornton在工厂偶遇离开后,他母亲在阁楼上打量这个闯入他们平静生活的异乡女人;或是Hale与Thornton两人各自在窗口凝视对方远去的场景,虽未言语,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内心的动荡,复杂的情绪在镜头下立刻变得饱满。-再比如我最喜欢的初见时的场景,一分钟前是整个镜头的白色棉絮,男人冷峻的眉眼,是高贵和优雅;一分钟后却是那个男人暴打在工厂里抽烟的工人的场景,是拳头和粗鲁。意象不到的戏剧性转折在一分钟内发生,同样,你走进我心里前后也不过一分钟啊。-整个故事浪漫主义气息浓厚(或是理想化,某些方面来讲)。作者给予这个故事矛盾和冲突—南方闲散优雅的生活方式与北方工业社会疲于奔命的节奏、资产阶级对于工人阶级的压榨剥削以及工人阶级为自身争取权益而发起的罢工反抗、男女主之间固有的偏见与悄无声息萌芽的爱情,但同样作者为解决这些矛盾铺平了道路。-他写桑顿,写他作为工厂主在面对罢工抗议时强势保留自己的权利,丝毫不让步妥协的狠劲,却也写他愿意与抗议组织头目敞开心扉聊聊的尊重;他写爱人间的错过,写桑顿面对诀别却没有勇气挽留,只在心里默念pleaselookbackatme…,却也写他们在月台上久别重逢,我在月台下车而你也恰巧经过。可大多数人的月台里哪有心中默念的人的名字,陪你一段旅途的人下了车便是两条平行铁轨上永不相交的列车,去往各自的终点。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偏私,像是一道难解的应用题,却提供了解决题目的必要条件。

《异乡人》

-大概是只读了一遍,思考了很久写随笔,差点全部推翻自己写的。-莫索尔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开枪杀了一个阿拉伯人,而且连开了四抢。-于是他被带上法庭接受审判,当然开枪杀人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关键在于他是蓄意并且恶意杀人,还是在看到阿拉伯人亮出刀子后的自我防卫。由于没有事发当场的录像,双方律师只能就其过往性格来作出判定其是否为恶意杀人。-当然,这种逻辑推论确实是站不住脚的。一个大家口中的好人就一定不会恶意杀人吗?一个大家口中的恶人就一定会恶意杀人吗?再进一步说,一个大家口中的好人就一定是好人吗?一个大家口中的恶人就一定是恶人吗?-从这个角度讲,他们对莫索尔的指责是站不住脚的。他们是居高临下的通过有罪推定,在假设莫索尔能开枪杀人一定不是什么善类的基础之上,去他的生活中寻找踪迹证明这个结论。也正是基于此,很多认为能跟莫索尔共情——我只是一个想要按着自己心意活下去的孤独人,凭什么母亲葬礼上我一定要哭(或凭什么我要按照世俗对我的期望而活)。-这一点我可以很轻易的理解,可问题就是我们的故事有个大前提,那就是莫索尔连开四抢杀了一个阿拉伯人啊。即便是看到对方亮刀产生的自我保护行为,有什么必要开四枪呢?用莫索尔自己的话说就是,天气燥热使他厌烦,身体不受控制的补开了四枪。反正开四枪和开一枪也没什么区别,只是当时身体本能的反应(也许不准确)。-到这里,对莫索尔的审判从道德层面转变为法律层面。社会道德是用于审判自己的,我以我的道德底线来审判我自身的行为是否越界,却没有资格以我的道德底线来审判他人行为,故而书中关于世俗道德的批判是荒诞的;那法律呢?书中涉及的法律审判的方式是荒诞的(如前所述,用个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去推导其是否为杀人狂这种逻辑是站不住脚的)。-可是以这个作为现代司法的画像仿佛是片面的。撇开这一点,接受法律的审判并非是为了借这种制度对莫索尔进行道德批判,否定他为人的尊严或是逼迫他改变自己的想法,而是为了让他的行为有后果。-这个世界有人认为“每个人都被判了死刑,不过是早死,或晚死而已”。既然生命的终点就是死亡,死亡之后一切归于零,那人苦苦追求的意义其实就是没有意义的。在这基础上有人选择自杀(早死早解脱),有人选择信仰(相信死亡不是归零),有人仍然创造意义(啊我是真的没理解荒诞主义跟存在主义的区别?对不起我是真的在哲学大海前的沙滩里还搁浅着…回去一定好好补课)。-因此,有人,如莫索尔类的人,他们的眼里开几枪都无所谓。但也有人,他们有意义的生命无端被剥夺,个体的绝对自由选择在社会群体之中会遇到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说法律是在调和这种矛盾,那调和这种矛盾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是普世价值观吗?我的问题太多了…回去好好看书…

《女生徒》

-在书店闲逛,随手挑中了这本书,一个男人写的关于十几个女人的故事。我本是抱着看故事的心态去,却发现每篇小说大约都称不上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在描写主人公内心的意识。随便看了两篇,不得不感慨作者内心的极度细腻与撕裂,同情流浪狗却劝说没人喜欢的它立刻可以死掉,前半段还因为母亲会客发出的吵闹声恨她恨的希望她立刻消失,后半段想起母亲就想她健康长寿。-“虽说我们不是及时行乐主义者,但如果有人指着远处的山峰告诉我们,去到那里就可以看见美丽的风景,我们自然也不会怀疑。此话自有道理,没有半点虚假。但重要的是,此刻我们正闹着剧烈的腹痛,而对于我们的腹痛,他们视而不见,只顾着教育我们道:‘哎,就再忍一忍吧,一旦爬上那山顶,就大功告成了’。”-“幸福晚了一夜才姗姗来迟。我突然懵里懵懂想到了这句话。幸福,我们等了又等,终于等不及,就离家出走了。不乘想,第二天,就有幸福的佳音降临到这个被遗弃的家里。但已经为时晚矣。幸福晚了一夜才姗姗来迟……”(终究是不合时宜)-我好像是在凝神看一朵玫瑰的凋谢过程,它美丽生动又楚楚可怜,但再怎么说,总归是要死去了的。故而看了没几篇就没再看下去,总感觉是极度悲观的情绪流露,把所有值得难过的、不合时宜的事情都挑出来了写,让人读者也不免陷入沉重的情绪。

四月,就写到这。

下一个月,又会看到怎样可爱的世界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zx/84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