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偏方 http://m.39.net/pf/a_4790103.html
年一开始,问一位朋友:“怎么今年没听你发表你的新年新希望了?”他笑着说:“许了也没什么用,去年说的一项也没做到,完全坚持不下来啊!”其实我几年前就不在许什么“新年新希望”了,就跟我朋友说的一样,许的当下信心满满,常听到的像“读本书”、“每天要念英文”、“每天早起不赖床”,好像目标要多大有多大,跟阿拉丁的神灯一样随便许,过两天就把它们全都抛到脑后了。
为什么我们许愿的当下,会对自己未来期许“这么有自信”呢?这其实是一个挺有趣的心理现象,叫“达克效应”;可以说不论是“立下新年新希望,最后放弃”,还是“考试时觉得自己肯定拿高分”,处处充斥着“达克效应”。
1.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
“平均水平之上”
“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effect)”是年,由康乃尔大学的两位心理学研究者,大卫邓宁(DavidDunning)、贾斯丁克鲁格(JustinKruger)提出,又称“邓宁克鲁格效应”,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得主就颁给了他们。
他们发现日常生活中往往有很多自以为聪明,但却非常愚蠢、能力不足的人,总是有一些共性,例如很爱高谈阔论、充满自信、而且毫不怀疑自己的智商,还特别能对别人说教。
有人做了相关研究,找了大量的企业中的高阶管理人,并问:“请问你们觉得自己的管理水平如何?”结果他们的自评分数意外的高,有90%的人都认为自己在“平均水平之上”,但一询问他们的下属跟同事,却发现只有不到40%的人认为他们很优秀。
“达克效应”得出一个结论,人们其实都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越愚蠢的人,越难察觉到自己的无知;他们技能不足、能力欠缺,不仅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还会频频做出错误选择,蒙蔽自己的双眼。
这件事情不仅发生在公司高管身上,从汽车驾驶对自己的开车技术水平、到国际选手的能力自评、甚至是考试常常拿低分学生,无一例外都觉得“他们认为自己在平均水平之上”。
2.
为什么会发生“达克效应”
人们在评估能力的时候,往往缺乏两个要素,一项叫“原认知”,另一项叫“不同立场的资讯”。
①缺乏原认知,导致高估自身能力
“原认知”指的是对专业能力评估的标准,一位具有“原认知”能力的人,可以在表现不佳时主动退一步,客观地评估自身的表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当你长期修炼某一项专业领域的技能,“原认知”就会浮现;例如一位画家可以轻易的看出一件作品的笔触、色调,一位导演可以判断一场戏的演员情绪表现到不到位,一位优秀的音乐家可以听出绝对音感,这些都是“原认知”的能力。
然而一般人若不具备“原认知”会如何呢?当然就只能从“自身认知”去给事情打分啰,这就造成了“认知偏差(cognitivebias)”。
例如当你问一位数学考试特别厉害的小学生:“你觉得数学难不难啊?”他会自豪的说:“哪会难?我的成绩还是全班最好的呢!”他看到一位大学生算数学特别慢、想得特别久,还会笑对方:“哈哈他好笨喔!”殊不知对方在算的是微积分;这就是缺乏“原认知”,只能用自己的低纬度认知去评价别人,还高估自身能力。
另外像开头说的“新年新希望”,也是因为我们在许愿时,常会高估自己能达到的成果,所以每当年初许下:“今年我要读本书!”、“我要瘦下20公斤!”这种大愿,最后都会失败。
当一个有抱负的人特别好,但缺乏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屡次因为冲动、跨年、换工作、买双新鞋,就热血脑冲立大志,未免也太草率了点;几乎90%的人给自己立下“目标”的时候都会订的太高,结果做两天才发现跟自己能力对不上,结果就是下修目标、或是选择放弃,这就变成“每天都在立志,但每件事都做不成”。
②缺乏不同立场的资讯,妄下判断
当人在自己比较低能的领域,又缺乏讯息的时候,会倾向用自己周边的资讯来弥补认知缺失,以评估现实状况,这就会造成很多看看电视就能评论政治、看篇新闻就在酸言酸语、看部电影每个人都变成专业影评。
举个例子,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比老板厉害”,好像上司跟同事永远都在干蠢事、不懂的怎么管理公司、连文案都不会写,我以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当员工的时候觉得老板态度不好、用人不善、预算乱撒、不懂行销、不懂文案,总是纳闷他是怎么撑起一间公司的,靠烧香拜拜吗?
结果自己当了主管才发现,原来是“视野”问题,当员工的我只管自己的职责范围、偶尔跟同事配合,在专案截止日前把每个项目都搞定就行了;但老板跟主管要面对的是有限的预算、人力资源调配、哪些事情先做后做、公司几年的发展方向。
所以员工看的是“战术”,是眼前的任务;老板看的则是“战略”,是全局观。
处于不同的立场,搜集资讯的管道跟判断事情的标准都会不同,当我们缺乏对方立场的资讯,只看到老板的“惯”和“急躁”,就很容易下批评跟指责;但如果把自己也放在那个位置,每天睁开眼睛就在想着用人、用钱、找资源,估计我们也会心浮气躁起来。
所以要开口批评别人前,马上提醒自己:“我们站的位置不同,打的战场也不一样,不要轻易评价别人的成果,他也不容易啊。”
③最重要的是,提醒了也没用
其实人们不管从事哪一项领域,都可能发生“达克效应”,因为只要深入耕耘、长时间投入的事情,都必须经历三个阶段:
愚者之巅→绝望低谷→智者之境
而一般人的“达克效应”就发生在“愚者之巅”,尤其是新手初入门,看什么都觉得:“这我也会!他们都太废了。”这就叫新手的谜之自信,没办法客观评估事情的难易度以及成果水平的高低。
也就这样停留在“愚者之巅”了,没有往“绝望低估”坠落的打算,这会形成什么结果呢?会缺乏“认知反馈”,也就是没有人告诉你:“你错了,你既差劲又低能。”
因为其实大家都不愿意得罪人,往往不敢说实话。
一些人应该已经很习惯用善意的谎言、客气、但言不由衷的赞美来敷衍别人,例如朋友精心打造的作品,你其实觉得超普通,但还是要勉强的挤出一两句赞美;或是明明看到对方死命的把自己塞进牛仔裤或婚纱里,却还要说:“好久不见,你瘦了欸!”选择不说,是造成人们缺乏反馈的原因之一,这让我们都活在善意,但充满愚者的山巅上。
就算有一些专家、学者、愿意说真话的人跳出来得罪大家,但因为“达克效应”实在太强大了,愚者的谜之自信还会使他们能言善辩、高谈阔论,所以双方最后都会吵起来。
毕竟没有人愿意被当成笨蛋,承认自己低能也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当被指出错误时,通常我们的反应是极力的辩驳,哪怕是搬出一些荒谬、少见的特殊案例也要挽救一点面子,然后趾高气扬地回击:“这个你又要怎么解释啊?”
当你对一位年轻的创业家说:“你缺乏很多社会经验,而且前额叶未发育完全,很容易冲动、情绪化、缺乏对未来评估判断的能力;要创业成功很难的,还是先去读大学或找份工作吧。”他可能会立刻气噗噗的回说:“可是贾伯斯、马克佐克伯当年都是在我这个年纪辍学创业的啊!你凭什么说我不行?”
就算你提出够多的数据、案例、指出对方的错误,他们还可能反驳:“那是别人,我才不一样。”所以最终结果往往是专家感到挫折而选择闭嘴,外行人继续犯蠢,带着一股傻劲往前冲。
更重要的是我们都在做“缺乏立即反馈”的工作,不像工业时代早期,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隔壁生产线上的老伯一小时就拼出比你多2.5倍的螺丝,瞬间就让你双腿一软,跪下来喊声师父,意识到自己菜到爆。
而现代社会的工作诸如做一张设计稿、写一篇文案、洽谈一件案子,都是没办法马上得知成果如何,也没有人在旁边时时提醒你的能力水平如何;所以我们总是停留在“愚者之巅”,等着某一天被现实重挫、见到大神双膝下跪,让他们一脚把自己踹下“绝望低谷”,才能重新审视无知的自我,慢慢迈向“智者之境”。
3.
想避免自身“达克效应”,怎么办
具体还是要讲讲怎么面对“达克效应”,还有我们开头提的那个问题:“总是在立大志,却没办法坚持完成一件事,怎么办?”
①坚持写“自省日记”
清朝中兴的名臣曾国藩是一位不怎么聪明,但笨拙而努力不懈的人,一生都靠一个“勤”字把事情坚持下来;他年轻时,在30岁立志要做“圣人”,就问自己的老师晚清著名的理学家唐鉴,该怎么做?
唐老师说:“每天坚持写日记。”
曾国藩一听很高兴:“这个简单,我会!(“达克效应”来了)”就开始每天写日记,但写的都是:“今天沉府请吃饭。”、“昨天去朋友家打麻将。”写没几天就坚持不下去了,每次一忙就隔了几个月没写,想起来又重新开始,断断续续的写没几篇又发懒,就是没办法把这个习惯坚持下去。
于是他带着自己的日记回去请教唐老师,老师打了他的头说:“傻子!日记不是这个写法,你那个叫记流水帐,日记是要写自我反省啊!”曾国藩这才恍然大悟;之后他把写日记当成一件每日必做的正事,要恭恭敬敬地用楷书来写,而且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