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月塘待嫁的四庄张正

全国白癜风医院排名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08/6314286.html
四庄也算是我的家乡了。四庄的婚宴上,不可能没有我。我期待那个杯中斟满幸福美酒的日子。

待嫁的四庄

张正

与安徽天长、南京六合接壤的仪征月塘镇,是我的老家,除了我的出生地那个村,现在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大概就是四庄了。

不止一次参观四庄。有的是集体活动,跟着某个主题学习班;有的是单独行动,自驾游,乡村行。大多时候,走马观花。但每一次,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四庄,到底有什么特别的?

近处没有风景。我出生地的那个村,就在四庄北侧,四庄的一切,似乎都是我自小司空见惯的。那么,四庄到底为什么成为四庄?难道仅仅因为省特色田园乡村首批试点这个名号吗?

今年元旦小长假期间的一次造访,让我终于有了豁然开朗的顿悟。我像是一下子找到了破解这个问题的关键词。

雪后初霁,四庄庄台四周茶树枝柯间还留有点点斑白,可那南天竹的果实早已忍不住红艳艳地闪烁在路边了。家家户户门口的磨盘、碾子、石磙、臼窝、井栏、坛坛罐罐等,包括村史馆墙壁上下的犁耙、竹匾、筛子、轱辘、柴垛等,我们看着,既新鲜,又陌生。我相信,许多人会像我一样,记忆中潜伏的许多美好那一刻被激活了。

标本!这是我头脑中迸出的第一个关键词。曾几何时,一场叫农民集中居住的行动,让我们原本可以寄托乡愁的老家彻底消失了,代之以现代化的居住生活条件,方便是方便了许多,舒适是舒适了许多,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在四庄村史馆,我们见到了许多集中居住前还存放在老屋一角,或许早已落满灰尘的老旧物件:罩子灯、缝纫机头、算盘,还有划子、探筢、扬锨、蓑衣等多种劳动工具。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集中居住,是一场彻底的“革命”,我们被连根拔起,告别了祖祖辈辈生产生活的庄台,告别了农耕时代,走进了现代文明。而四庄,还标本一样地存在着。许多人,像我一样不断地来,是在寻找越来越稀缺的快要失落的乡愁吗?

四庄,是一个结满乡愁的地方。

在农创市集,我们见到了农耕时代众多的“文明”成果。其中尤以各种精巧的竹器引人注目。有人迫不及待地把竹编的斗笠戴在了头顶,瞬间成了老渔翁。有人挽上一只做工精细的竹篮,像一个回娘家的小媳妇,摆好造型,赶紧招呼朋友拍一张照片。那高高悬挂着的鱼篓,让我卖起了“酸”:“地道的本地人,不叫这鱼篓,叫斛篓,因为其口小、肚大,像斛。”同行者中,有不少本地人,纷纷认可我的话。有人想起了月塘乡间的另两句俗语:“拖鱼的不着急,背斛篓的着急了!”形容某件事中,主角沉着冷静,不慌不忙,应对自如,而配角,却心烦气躁,缺少足够的耐心、韧劲,显得修养、历练不够。“这下子钻你斛篓去了!”形容中了某人圈套,进得去,出不来。背着斛篓,白天黑夜穿行在旷野,钓鱼,摸虾,照黄鳝,曾是我们少年时光里一个重要的剪影。

农创市集里,免不了的,还有雨花石产品,比如雨花石拖鞋、镇纸等,月塘是雨花石之乡;还有各种各样憨态可掬的长毛绒玩具,月塘是仪征玩具之乡之一;还有茶叶制品,月塘是名茶“绿杨春”之乡――有茶叶,又免不了有茶具,是新集陶艺大师吴晓勇的作品;还有书画作品,月塘是书画之乡,现有多名中国书协、美协的会员。更多的,比如老虎鞋、核雕什么的,我没有来得及细看。我相信,我记住的这些,也只是目前的。将来,农创市集里的“文创”产品会更丰富。

那一刻,我想到了内涵这第二个关键词。

四庄,不能是仅供游客来看看的,游客来寄托了什么,还必须带走点什么,农创市集里的每一件,都可以像清供雅玩一样,展示在都市的现代居室的,成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永久念想。

隔着扬州文昌西路西延的省道仪征月塘段,东南方向不远处,天乐湖嬉乐谷72米高的摩天轮,正在缓缓地转动。虽是冬日,这个风景区内仍然人头攒动,游人如织。那一张张生机勃勃的孩童的脸,是无数家长趋之若鹜的动因。

庄台迎路的墙面上,都画上了村民日常生活、四时喜庆的场景,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走在连绵不绝的文化墙之间,我的头脑中跳出了第三个关键词:待嫁。四庄就要出嫁了。过去有下嫁之说。文成公主为“和亲”嫁到蛮荒之地,可以说是下嫁。但四庄,是“上嫁”。她要嫁给天乐湖――依托天乐湖成熟的旅游资源,依托自己是“友邻”的区位优势,成就自己幸福美好的梦想。

有一群人在为这个待嫁的新娘梳妆打扮。月塘镇人民政府无疑是四庄的亲娘。新娘还有几个亲姨妈:江苏青谷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南京中苏水利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还有不止一个同样年轻、同样貌美的伴娘,她们的名字分别叫:千亩茶文化产业园,元宝湖生态农业园,月容四庄·青谷里智慧农业特色田园,万紫千红高端精品民宿园……现代农旅融合的理念,不断丰富着娘家人的想象力,未来的四庄,将有一场热闹非凡、喜庆无比的婚礼盛宴。在这场盛大婚礼到来之前,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刚刚露出“箱底”的部分嫁妆。

新娘――无论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还是贫穷之户的小家碧玉,出嫁那天,该是她一生中最美艳的时刻。四庄是一个村姑,或许,一年四季,素面朝天,吃惯了粗粮杂食,穿惯了布衣布鞋,她一时还不能适应这样的盛装;出嫁之后,她一时还不能懂得许多规矩礼仪,可没有关系,只要她保持村姑应有的勤劳、善良、朴实――不忘这个初心,不忘这个本分,无论走到哪里,她都是受人欢迎的,她都有机会华丽转身为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月塘是我的故乡,我的出生地与四庄毗邻,因此,四庄也算是我的家乡了。四庄的婚宴上,不可能没有我。我期待那个杯中斟满幸福美酒的日子。

年1月10日,闲卧斋

附1再说如何写好采风散文

附2采风散文写作之管见

附3采风如采蜜

再说如何写好采风散文

张正

三五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如何写好采风稿件的短文,概括出了一些提纲式的建议,应该说,这篇短文对身边大多数作者帮助还是比较大的,他们陆陆续续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采风散文。但仍有一些作者,因为与我们接触较迟,或者没有认真阅读那篇短文,出手的采风散文继续在犯低级的失误。我不妨再次就这个话题说几句。

不要提及采风活动本身。去一个地方采风,跟什么人去的,为什么事、在什么活动中去的,这是非常次要的问题,无需在文字中涉及。说了,不但会暴露一些不宜言明的细节,还在无关紧要的交待上浪费了笔墨。被别人在文章中指名道姓,对于大多数人,也是一件不太爽的事情。任何一篇采风散文,如果硬生生地过多地纠缠于活动本身,文字的品位都会大打折扣。古人写“记”,会在文末一笔带过,“同游者”谁谁,那实在是画蛇添足,我们很少有人会对那一小部分文字产生兴趣。现代作家写“同游者”的,也多是名家活动。我们都还不是名家,那就不需要“小牛学大牛”了。

现场准确获取各种信息。采风不是一般的游玩,是带着一定任务的,目的性很强,我们必须做一个有心人,认真听工作人员介绍,随手记下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一些已经形成文字的资料,如果有可能,带上一份,或用手机翻拍下,这些信息,极可能成为我们随后写作需要核实的内容。否则,临到动笔,往往这也想不起了,那也记不准了,还容易道听途说,想当然,落笔即错。辛辛苦苦在外跑一趟,写出留有遗憾的文字,那是很不应该的。采风,我们一定要带上文学的心,文学的眼,文学的耳,随时捕捉有效信息。

用“丝线”穿起一粒粒“珠子”。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多写上几句,有那么三五处,写成一篇千字文,这不成问题,但一篇好的采风散文,绝不能这样随心所欲地写,我们还必须努力地找出一根“丝线”,把那些漂亮的“珠子”穿起来。那些“珠子”就是我们看到的引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zx/9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