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好白癜风费用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41127/4525518.html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佛教中的禅修,最早源于古印度的瑜伽。在古印度,瑜伽修行非常兴盛,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成就佛道之前,曾跟随瑜伽行者修炼。
禅,来自梵语的音译,意思是“思维修”或“静虑”,原本是指瑜伽修行的高级阶段。印度人把禅,描述成一种摆脱外界干扰,保持内心平静的修持。
佛祖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之初,借鉴了瑜伽的修行方式,为禅的出现,埋下了种子。
印度虽然是禅的起源之地,但中国却是禅脱胎换骨、发扬光大之所。而禅法的东传,却几经波折。
早在东汉,随着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安息国(今伊朗地区)太子高世安放弃了王位的继承,出家修道,并来至汉地,翻译了《阴持入经》、《安般守意经》等小乘佛教的禅类经典,倡导禅定、数息等修行方式,成为在中国传播禅法的早期代表人物。
禅宗圣地少林寺
但可惜,高世安来的不是时候,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百姓饱受苦难。人们一心想得到神仙的解救,于是在一些地方的庙观里,人们把佛像和道教神仙供奉在一起,也不加区分;对于高深的禅法精要,人们无心领悟,反倒对禅法中提及的“六神通”(所谓能知前世、今生的智慧)大感兴趣,甚至将其作为精神寄托。
但不管怎么说,对于乱世中的平民,禅法总算有了一定的吸引力,这使得禅的种子,终于能够在中土落地。
而禅又是怎样在中国发扬光大的呢?说到这,大家都会想到一个人物——达摩祖师。
传说,南朝时期,南天竹的高僧菩提达摩为了传播禅法,渡海而来,在广州登岸,然后北上金陵,面见了梁武帝。梁武帝非常高兴,问达摩大师:“朕继位以来,营造佛寺,译写经书,度人出家无数,功德、福报一定很深厚吧?”
没想到,达摩大师兜头一盆凉水:“这些都是小功德,不值一提,真正的功德,是自心的清净、证悟、别无所求。”
《慧可求法》
梁武帝十分不快,两人的会晤不欢而散。达摩决定继续北上,但长江上没有渡船,达摩便折了一支芦苇,立于芦苇上渡江,这就是著名典故“一苇渡江”。最后,他来到嵩山少林寺,面壁枯坐,参禅九年。
僧人慧可慕名前来求法,在大雪里站了一夜,积雪没膝。达摩却不为所动,兜头又一盆凉水:“佛法是无上正觉,需要长久的刻苦精进,不是下一点小功夫就能求得的。”
慧可为表其志,自断一只手臂,供奉佛前,达摩见他能舍其形骸,知道他果然心怀宏愿,这才将禅法传授于他。就这样禅宗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一直传到六祖慧能,终于渐渐开枝散叶。
这一系列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但禅法在中国的逐渐发扬的真实历史以及背后原因,却远比这复杂得多。
首先,禅法在中国首先要实现“本土化”,也就是与中国自有的文化体系相融合。
当代著名高僧印顺法师在《中国禅宗史》中这样解释:东汉魏晋时期,中国最流行的是道教和玄学,“道以清虚为本”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时候,一些高僧、名士意外的发现,禅法里宣讲的“空义”与本土的道教玄学甚为契合,“禅”似乎天生就特别能适应中国这片全新的土壤。
我们可以拿道家经典《道德经》和禅宗经典《金刚经》来比对,虽然经文深奥难懂,但是阅读者依旧能够得到一个直观的感受,那就是两部经文中都有一个出镜率极高的字——“无”。
比如《道德经》里有:道常无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无名之朴大方无隅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金刚经》里有:应无所往无法相无有定法实无所行实无所得无实无虚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其文相似,其意相通,仿佛出自一人之口。
正因为如此,中国自东汉末以来就开始流传“老子化胡为佛”的说法,说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在胡地化身为佛,对西域人和天竺人实行教化。(这一典故后来成了热门的玉雕题材——老子出关,紫气东来……)
《老子出关》
于是,一些志在弘扬佛法的僧人,顺势对“禅”进行变法维新,改头换面,用玄学的水灌溉禅的种子,将印度禅改造成中华禅,用《中国禅宗史》中的话说,就是禅的“老庄化”,“玄学化”。
这一过程听上去很容易,但这场改革却足足持续了数百年时间,直到唐宋时期才宣告完成。
而这个改革派的标志性人物,要数唐代的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中生动记载着慧能的传奇。五祖弘忍为了选择接班人,命众弟子各写一首偈子。大师兄神秀提笔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人的心性本像一面镜子,但是很容易被种种妄念污染,所以出家人要勤于修身,保持心性清净、光明,以求照见佛的智慧。
此偈一出,众师弟纷纷叹服,不料慧能接着写了一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认为,人性本身自带佛性,本就是清净无尘的,禅修并不一定需要刻意修习佛经、也不必了解复杂的奥义,佛的智慧,不必对外求索,不论男女、贫富、学问高低,人只要肯面对本心,都可以顿悟成佛。
这种观点,可谓石破惊天,弘忍大为赞赏,于是将衣钵传给了慧能。五祖圆寂之后,慧能为了躲避众多僧人对衣钵的争夺,辗转南下逃到了广东一带。所以他的禅法被称为“南宗”,传播范围也局限在华南一隅,在慧能有生之年,他具有激进、改革、平等色彩的“进步禅法”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
而大师兄神秀,因为数次被皇帝请进宫中说法,被誉为“两京(长安、洛阳)法主”、“三帝(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国师”,盛极一时。他所宣讲的“北宗禅法”反而在广大北方地区占据了主流地位。
《六祖斫竹图》
直到慧能大师入灭数年后,“南宗”才迎来了转机。唐开元八年(年),慧能的弟子神会北上主持南阳龙兴寺,他借此机会开始在河南滑县、洛阳等地传法,大倡南宗宗旨,顺带攻击北宗,神会强调两点:一是“顿悟”,倡导摒弃北宗那些积功积德、调息安心等繁琐的禅修工夫;二是“法统”,攻击北宗没有得到五祖衣钵,传法不正宗。
到了神会晚年,北宗法师神秀(慧能大师兄)以及得意弟子普寂、义福都已经去世,北宗再无大师。于是神会的“北伐”越发得力,而北宗渐渐衰颓,到了唐末彻底断了香火。
至此,南宗禅法才取得了正统地位,并流传久远。
从禅法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印证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人其实很善于独立思考,也富有理性精神,并不喜欢死守经文教条。中国人也是最有自由平等意识和革命精神的。
慧能、神会所强调的“顿悟”,正是我们对宗教所应该持有的态度——注重“悟”,而非“信”,应该破除偶像、迷信、教条,去追求能让自身人格圆满的智慧。
到了晚唐五代之后,禅宗刮起了一股火辣的“呵佛骂祖”之风,正是对这种革命精神的极致发扬。
唐末的丹霞天然禅师曾说:“佛之一字,最不喜闻”,比他稍晚的大禅师赵州和尚也说:“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云门文偃禅师说的更绝,有人问他什么是佛,他答:“干屎橛(擦屁股的薄竹片,基本等同今天的厕纸)”。
当然,这些禅师不是真的轻辱佛法,而是为了破除人们心中对偶像、教条的迷信和执念,展现一个禅修者彻底的解脱、心无挂碍。
《白居易参禅》
禅是如此的透彻,甚至有些超前,到了今天仍毫不过时,它主张的“悟”与现代心理学中“向自己内心寻求解脱的能量”这一主张也完美契合。无怪时至今日,禅的影响力随处可见,在哲学、艺术乃至摇滚乐、工业设计中都能找到“禅”的精神。
禅史的长河,还将奔流不息。
END
BG·AD
博观品牌
追寻有意义的美
品牌整体策划\产品创意摄影
视觉艺术设计\品宣内容支持
合作洽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