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有一个明显而突出的特点,就是你只会经历这一次。在校时,你日日苦读,用知识填充自己。21岁左右,你便停止学习,然后开始经营之后的人生。现代教育兴起之前,宗教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教育系统。它教导人们要与人为善,讲述人生的追求与意义。有趣的是,在它的教育理念里,重复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幻想着任何东西只要学一遍就能掌握是很荒诞的。宗教教育便是扎根于重复之上。一个慕斯林人每天会做五次礼拜,一个基督教本笃会的修道士会一天重温七次圣经课程,一个正统的犹太教人每年有次在重复进行“托拉”教义中的纪念仪式,而一个禅宗的和尚每天盘腿打坐冥想可多达12次。宗教把人的思想当成筛子,倒进去的任何东西都可能很快的从记忆的孔洞中溜走。相反的,现代教育隐含桶式理念,学的东西不经意间就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所以我们可以很耿直的称某本书是自己的最爱,即使我们只读过一次。少一些天真,更加宽容的来讲。宗教深信任何早上告诉别人的事情,到了中午两点就会渐渐淡忘,而黄昏时分就几乎完全忘记了。重复是把知识留住的唯一方法。我们因为讨厌复习功课,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有很多事情我们必须牢记于心。天性积极的部分告诉我们要有耐心,保持温和,尽力去原谅。停下来欣赏,努力去理解那些难以理解的东西。当然,这些我们其实都学过,只是时隔很久了。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世中,这些自然不是我们最先想到的东西。世俗中也有不亚于宗教的智慧,但是那些很重要的事情,他们选择只轻声告诉我们一次。可能是藏身于一首精妙而晦涩的诗,或者是二十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们断断续续读完一本慢热的小说。他们希望我们可以把这一切铭记于心,另人惊讶的是,这种荒诞的事情愈演愈烈。我们不应该奢望健忘的的我们能过目不忘,我们需要借鉴宗教里的“重复”理念,来创造我们自己的教义,以及自己的知识循环体系。我们需要不断的让这些最重要的思想保持活跃,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应该每天温习那些伟大的真理。比如我们必须爱,比如我们必须了解自身,比如别人只是心情不好而非生性刻薄。我们很多人不信教,但我们不该忘记一件事,那就是宗教对我们的大脑了解的非常清楚。没有一定的练习,那么没有什么东西是能在脑海中一直保持活跃的。我们需要不断的回到过去——不仅仅是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