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症状是什么 http://m.39.net/pf/a_4800901.html
日色沉缓,欲渡西山。
当教堂如约而至的钟声,惊飞广场上觅食的大群白鸽时,纽约曼哈顿寓所中,早已年迈的张幼仪,却因侄女的一个问题瞬间怔住。
那些本如旧梦般、沉睡在岁月一隅的陈年往事,随着那句“您这一生,爱不爱徐志摩”的提问,似乎被彻底惊醒。
爱不爱呢?面对这个问题,张幼仪有些困顿。
她用了一生思考这个问题,直至物是人非的晚年,依旧没有得出清晰的答案。
可不得不承认:恰是这个问题,让那些如溪水般静静流淌的岁月,顿生出层层涟漪,而后勾画出一幅老旧泛黄的画卷;至此,那些画卷中的人与事,逐渐在眼前鲜活起来。
至今为止,人们提起张幼仪的名字,总会想到她与徐志摩的感情纠葛。
可对于张幼仪来说:这段感情并非是一个好的爱情故事;包办婚姻的困局中,所谓的原配身份早就失去了它应有的色彩,在斩不断的情感纠纷中,徒留惆怅和凄凉;而徐志摩给予的种种伤害和薄情,更像是一滩浓浓的墨,泼洒成了她传奇的人生。
浪漫多情的诗人徐志摩,生命中有三个重要的女子。
一个是遵循父母之命、却让他无比厌弃的发妻张幼仪,一个是情定康桥、却爱而不得的民国才女林徽因,另一个是则是千娇百媚、风情骄纵的名媛陆小曼。
作为徐志摩的发妻,张幼仪没有林徽因的才华横溢,没有陆小曼的千娇百媚;但这个内敛沉稳的女子,却拥有中国传统女性最为宝贵的美德,那就是:温婉而坚韧,勇敢而果敢。
即便被徐志摩辜负,成为中国第一个被西式离婚的女子,张幼仪却凭借顽强毅力,在风雨岁月中成就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她与徐志摩的婚姻,是人生改变的开始。
一朝兄长牵线,媒妁之言,15岁的张幼仪,成为一代才子徐志摩的妻子。
可无论张幼仪如何温顺体贴,恭俭礼让…在徐志摩眼中,依旧却是个旧婚姻的傀儡,旧制度下的陈旧女性。
因为无法得到丈夫的怜爱和认可,冷漠这个词汇,便成为这场包办婚姻的唯一韵脚。
而它的第一个音节,则奏响在张幼仪死寂的新房里。
新婚之夜,洞房的花烛下,徐志摩沉默不语,张幼仪也不知该如何开口,才能打破这漫长的沉默。
因为厌弃,徐志摩很少对张幼仪说话;每每开口,便是"你懂什么,你能说什么?"的咄咄逼人。
对徐志摩来说:不管张幼仪如何贤惠温婉,她始终是个“守旧”的代名词,平庸而乏味地立在了浪漫与自由的对立面。
这样的偏见,也注定了:那座旧式婚姻的围城,从此困住了两人的人生。
后来,为了躲避这段包办婚姻,徐志摩在儿子阿欢出生第4个月,毅然出国留学。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仅有一年的时间,徐志摩居然主动来信,提出“请幼仪前来陪读”的要求。
这段沉默的婚姻中,他主动将张幼仪接到身边,可真正等张幼仪到了英国,徐志摩却当她是个累赘,而后又因追求林徽因,坚决要和再次怀孕的张幼仪离婚。
是的,他不爱她,却再次让她怀了孕,甚至不顾危险要求她去堕胎,并振振有词说道:“还有人因为火车肇事死掉,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张幼仪不肯,徐志摩便继续使用往日招数,用最疏离冷漠的表情,凌迟着她的爱意。
后来,他索性离家出走,把怀着身孕的张幼仪,丢在举目无亲的伦敦,他甚至没有给张幼仪安排任何生活的去路,只是像丢弃垃圾般,将她放在哪里,不闻不问。
在最绝望的时刻,张幼仪只能写信给巴黎的二哥张君劢,才得以来到巴黎养胎,而后前往德国柏林生产。
此时的徐志摩,如失去理智的疯子般,为了追求道林徽因,他不顾妻子生产的艰辛,直接拿着离婚协议书,医院请她签字。
他说:“要快,不然徽因就要回国了…”
种种荒谬行径,让人倍感绝望和心寒。
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离婚,是中国史上第一桩依据《民法》的西式文明离婚案;这也注定,张幼仪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被西式离婚的女子。
在那个思想保守的年代中,她要面临的舆论和压力可想而知。
可是对于这些徐志摩从不在乎,感情炽热的他,努力追逐着女神林徽因的脚步。
想来也是荒唐:如愿离婚的徐志摩,却被心爱的女神林徽因拒绝;等多情的诗人落寞归国后,又爱上了好友王赓的妻子陆小曼。
那份所谓的“爱情”,让两人冲破道德压力和社会舆论,以荒谬的方式如愿相守。
再婚的徐志摩并没有得到平静的生活,陆小曼张扬任性的处事风格,与思想传统的徐家父母,自然无法和平相处;屡次发生不愉快后,两位老人负气离家出走,直接乘车前往北平,投奔前儿媳、也是如今的“干女儿”张幼仪!
已经离婚,却还要照顾前公婆?
这样的事情,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对于将“责任”两字看得无比重要的张幼仪来说,照顾徐家父母,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不管是为了阿欢,还是与徐志摩的7年婚姻,甚至是“干女儿”的身份,她都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徐家父母养老。
当然,徐家父母的离家出走,也让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生活,失去了宽裕的经济援助。
孤立无援的两人,只好回到上海;找到小旅馆暂时安顿好后,徐志摩怀着很复杂的心情给前妻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
“幼仪,知道你们都好,尤其是欢进步得很快、欣慰得很。你们那一家虽是新组织,听来倒是热闹而且有精神,我们避难人听了十分羡慕…我们在上海的生活是无可说的…我也闷得慌,破客栈里困守着,还有什么生活可言。”
这份掺杂着抱怨和求助的信件,也让徐志摩得到了想要的回应。
为了解决徐志摩的生活问题,张幼仪连忙寄去一笔钱;而这次寄钱,也是张幼仪“扶持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开端。
一直到徐志摩去世,张幼仪都在接济徐志摩与陆小曼;而且为了不让两人难堪,张幼仪始终是以徐志摩父亲的名义,来给两人寄钱的。
总结来看:徐志摩的人生,是从离开张幼仪后开始变得艰难的,而张幼仪的人生,却是从被徐志摩抛弃后,开始有了新的改变。
也是因此:如愿离婚的徐志摩,在后期对张幼仪充满欣赏。
他开始频繁给对方写信,谈论未来的打算与生活的琐事;甚至还向朋友们夸奖前妻,说“幼仪是个很有志气的女子”、“思想确有通道”,甚至觉得她有可能“丢几个炸弹,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
在这些评价中,不知徐志摩可曾感觉到一丝丝的愧疚!
遇到陆小曼后,徐志摩以为找到了懂他的人;却不知素来张扬骄纵的陆小曼,却不是他能够负担起的。
为了满足陆小曼的挥霍,作为丈夫的徐志摩,不得不疲于奔命,身兼数职来养家。
在生活难以为继的时候,好友胡适劝他前往北平教书;可面对徐志摩工作的调动,陆小曼却拒绝前往,只因她无法割舍上海滩的灯红酒绿。
为了省钱,徐志摩不得不想办法乘坐免费飞机,在北平上海两地间频繁往返。
直到年11月,徐志摩与陆小曼吵架离家,为了赶上林徽因在北平的演讲会,他不顾劝阻再次乘坐免费的邮政飞机,最终因为天气原因,机毁人亡。
面对这场噩耗,素来任性的陆小曼再次使出了看家绝技。
她将送信的人赶出门去,拒绝接受徐志摩遇难的现实。
面对这样的混乱场面,又是前妻张幼仪站了出来,全权处理徐志摩的后事。
为了给陆小曼保留最后的尊严,张幼仪打电话联系八弟,让弟弟带着13岁的儿子阿欢前去认领遗体;在张幼仪看来,阿欢以徐志摩长子的身份出现,便不会让陆小曼显得难堪。
这个优雅善良的女子,仍旧以自己的体贴,呵护着陆小曼的颜面。
在徐志摩的人生中,不知林徽因与陆小曼之间,谁占据的分量更重;但不管如何,这两个占据他炽热情感的女子,却并没有给予他最后的体面。
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坠机身亡的结局中,是他倍感厌烦的张家儿女,为他了却后事。
值得注意的是:当年张家父母去世时,曾是女婿的徐志摩,却没有出席任何一场大殓仪式。
张幼仪曾无比难过,她埋怨徐志摩:“我并不指望他为了我的情面到场,却希望他能看在我众多兄弟的面子上露面。”
若是徐志摩在天有灵,想到自己昔日作为,不知内心是否会愧疚难当!
徐志摩去世后,张幼仪不仅为他举办了体面的葬礼,还花钱替他出版了他的文集,让他诗集作品能被后人传颂,甚至还时常接济他的遗孀陆小曼。
也是因此,原本毫无交集的张幼仪和陆小曼,也因为供养关系有了交集。
同样的,被徐志摩深爱过的林徽因,对张幼仪更是充满了亏欠。
年,即徐志摩去世的第16个年头。
病重住院的林徽因,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托人捎话给张幼仪,希望能见一面。
许多年后,张幼仪还记得那年的场景:
“见面的时候,她虚弱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望着我们,头转到这边,又转到那边。她也仔细地瞧了瞧我,我不晓得她想看什么。也许是我人长得丑又不会笑…”
当时氛围有些尴尬,大家都沉默不语;等张幼仪想到话题要打破僵局时,虚弱的林徽因努力拉住张幼仪的手,断断续续说道:“终于得见了,幼仪,我欠你对不起,但我不后悔。”
对张幼仪来说:“林徽因”这个名字,曾是自己的伤疤。
可以说:当年正是林徽因的出现,让徐志摩迫不及待地要离婚;而后又是为了参加林徽因的演讲,徐志摩搭上了一条命。
可这场见面,以及林徽因的坦白,却让剪不断、理还乱的陈年往事,有了释然与和解。
物是人非的许多年后,张幼仪的房间里,仍挂着徐志摩的油画。
在她的台桌玻璃下,也始终压着有关徐志摩的消息。
晚年时期,侄女以为她旧情难忘,便问她:“是否还爱着徐志摩?”
晚年张幼仪与侄女
当沉睡在岁月一隅的前尘往事,被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唤醒,年迈的张幼仪,也在兜兜转转的百态人生中,寻到了多年的答案。
她是这样回答的:
“你总问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那么多,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也没跟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可称为‘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其实通过张幼仪的回答,不难发现:在张幼仪的心中,爱等同于责任,亦等同于慈悲。
在张幼仪看来:徐志摩为了林徽因而离婚,可林徽因却转身奔赴了自己的婚姻,虽然与徐志摩保持着友谊,却让徐志摩的心在无意中向她倾斜;而陆小曼则打着浪漫与新式的旗号,从徐志摩的身上一味地索取,这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却从未尽到身为妻子的责任,这样的作为,似乎是侮辱了“爱”这个字眼。
同样的,也是“责任”二字,牢牢将张幼仪锁在了徐志摩的人生中,并以最为宽厚善良的方式,“偿还”着不属于她的债。
不管是照顾徐家父母、接济徐志摩与陆小曼,甚至在徐志摩死后,仍旧给陆小曼寄钱…这些让人钦佩不已的做法,却是张幼仪认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传统观念中最优良的品质,在张幼仪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那是她对责任的坚守,也是最往事的豁达和释然。
张幼仪与儿子阿欢
当然,与徐志摩的往事纠缠中,张幼仪也有自己的困顿。
她是这出戏中最早登台的演员,也是最后离场的角色,但她从不是戏台上的主角。
可偏偏剪不断、理还乱的往事,让她直到晚年还与“徐志摩原配夫人”的头衔形影不离。
所以,在张幼仪去世时,特地嘱咐家人,在她的墓碑上刻下“苏张幼仪”四个大字。
可能很多人感到疑惑,但如果了解张幼仪的晚年生活,便懂得这个“苏”字背后的含义。
很少有人知道:晚年的张幼仪,也遇到了自己的爱情,那个体贴入微的苏医生,给予了她人生迟来的温暖和浪漫。
她与徐志摩携手不过五六年,却与苏纪之相识相伴20多载;而这一生最为美好的时光,也是和苏纪之携手度过。
苏张幼仪,这是对张幼仪人生的最好总结,也似乎成了对徐志摩的无情嘲讽。
如果总结张幼仪的人生,侄女张邦梅的那段话,无疑是最好的注解:
“她曾奉父母命嫁给徐志摩,之后又忍受了离婚之苦,并变成了一位兼具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坚强女性。她为自力更生、寻求自我所做的奋斗,是我一生的学习典范。”
作为参与过徐志摩人生的女子,张幼仪不像林徽因那样才华横溢,也不像陆小曼那般万种风情;可在这场陈年旧梦中,她却凭借坚强的毅力和活法,成就了涅槃重生的传奇。
如此世间难寻的优雅女子,却被那位多情的浪漫诗人、亲手弄丢了!
————END————
其他推荐——
胡雪岩临终前:催促九姨太把寿衣一角剪掉,家人因此逃过大难
三毛自杀前:曾打电话求助好友,17年后录音曝光,才知她自缢真相
作者:初拾
从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中,淬取平淡人生的醒世箴言!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个赞再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