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科医生与他的10万位失眠患者

找回睡眠的第一步是“学会放下”。全文字,阅读约需7分钟新京报记者郭懿萌实习生郝哲琳编辑杨海校对李立军从年至今,医院(下称“北大六院”)睡眠科主任孙伟诊治了10万多位失眠患者。这些患者里,最小的6岁,最大的90多岁,最久的失眠了55年。他形容,失眠就像找不到浮木的溺水者,从挣扎走向放弃。失眠时,人的身体会处于高度觉醒状态,感官被无限放大。有位患者连楼上邻居半夜起来穿着拖鞋去卫生间、冲完马桶水箱滴水的声音,都听得一清二楚。连续3天失眠就会让人精神崩溃,以致产生轻生的念头。孙伟见过最久的是7天,患者在被家人用担架抬到他诊室前,已经写好了遗书。为了克服失眠,他们想尽了办法。有人每天喝6斤白酒,有人睡前吞下片镇静催眠药,甚至有人请“大师”在纸上写下“睡眠”二字,然后把纸烧成灰泡水喝。老年人的睡眠多与躯体功能下降有关,而对于身体相对强壮的年轻患者来说,焦虑与失眠捆绑得更紧。当他们不得不就医时,精神世界往往已经崩溃。孙伟告诉他们,找回睡眠的第一步是“学会放下”。以下是孙伟的讲述:▲医院睡眠科主任孙伟。受访者供图━━━━━控制可以控制的,接纳无法控制的失眠患者的年龄在逐渐下移。北大六院睡眠医学科年成立,当时来看病的都是老年人,他们可能因为高血压、冠心病引起失眠。后来患者年龄越来越小,中青年逐渐成为“主力”,现在许多小学初中的孩子也被失眠困扰。前几天刚有一个患者出院回家,她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断断续续失眠了一年时间。这一年里,她把安眠药从每晚1片加到了80片,相当于一天吃12盒。这很恐怖,如果是普通人,都需要洗胃了。刚开始药物还能奏效,到了最后,即使一天80片她也睡不着,药物耐受了。如果那晚睡不着,她就生气,白天不起床,想着一定要睡着。在她住院的两个月里,我用没有依赖性、镇静作用强的药来替代原有的安眠药。除了降低药量外,我带她做行为训练:晚上10:30上床,早上6点必须下床,白天不卧床,在病房里做乐眠操、八段锦,在病房露台上遛弯,睡前做正念冥想。但更重要的是打开心结。她告诉我,自己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尤其是老师和同学的。她生怕自己在他们眼中有任何瑕疵。再往前回溯,她从小都是班里的第一名,去国外读的名牌大学,她的父母都是老师,在她小时候就经常灌输:“你是最优秀的。”这种话语在潜意识层面带给了她很大的心理压力。我带着她分析,生活中哪些事可以控制?哪些控制不了?几点起床,怎么写论文,都可以控制;在和别人交往过程中,沟通技能、说话态度这些也能控制和提升。但是论文能不能拿奖,别人怎么看她,这些是控制不了的。像这种要强的、追求完美的人都是易失眠人群,他们无法掌控睡眠,就开始焦虑。可是睡眠偏偏就是不受意志控制的东西,就像人的体温、脉搏、血压等生理现象一样。我们要学会控制可以控制的,接纳无法控制的。这位患者在住院期间戒掉了之前的安眠药。但她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她和母亲一见面就吵,觉得母亲管得太多了,非要让自己按照她的想法去做。她的母亲也是在控制着无法把控的事情。她的母亲和我们之前碰到的一位女企业家很像。企业家的儿子找了女朋友,于是她就买了套别墅送给他,从整体装修到孙子将来出生后婴儿房要买什么东西,她都自己规划布置。最后她不喜欢儿子的这个女朋友,阻止他们结婚,儿子一气之下就离家出走了。她开始失眠。这样的例子我们遇到过很多。病人的失眠往往都有一个诱因,感情问题、考试没考好、朋友闹矛盾,但是往深层次探究,都是无法接受一些事情的失控。最后我开导那位企业家,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她要努力转变自己的性格。▲失眠患者在睡前服用安眠药(创意图片)。新京报记者王远征摄━━━━━“社会性失眠”医院刚成立睡眠科时只有5张床、2名医生、1名技师。在7年后,医院里最大的科室之一,现在有19张单间病床,科室里接近50位医务人员。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数据,中国成年人的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超过3亿人有睡眠障碍。毫无疑问,这个数据现在还在增加。失眠群体数量越多、越年轻化,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我家孩子目前上小学,问我要不要报各种课外辅导班。我问他,“你是喜欢,还是看别人报了?”他说是看别人报了。我告诉他,你只需要做你喜欢做的事就行,而不需要成为别人眼中的你,不要活在别人定义的“成功”里。现在社会压力太大了,各行各业都处于一种“内卷”的状态。我今年43岁,我小时候哪有家长管孩子学习,小朋友们在田地里到处疯跑打闹。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他们从幼儿园“卷”到大学、研究生,“卷”不动的时候就容易失眠。失眠也分职业。医护人员是最多的,经常黑白班颠倒,其次是教师、金融从业人员、干部、媒体、IT人员。上周我去电视台录节目,主持人一听说我是睡眠科专家就向我诉苦,说这个行业没有能按时下班睡觉的,录节目到深夜,有事随时出差。失眠的背后,是社会化分工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冲突,总有需要牺牲睡眠来保证工作的时候。年轻人经常戏称自己“白天咖啡续命,晚上安眠药保命”。有一个好的变化。现在的年轻人,对于精神疾病的病耻感比他们上一代人弱了,他们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sh/126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