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对孩子,一直在强化啃老教育

近年来,笔者发现年轻人“啃老”在向着常态化发展。

不论是笔者所识,还是听朋友所谈,都是各种各种的“啃老故事”。甲90年,自大学毕业之后,连续考研5年,后失败考公2年,现已看透人生,断断续续工作2年,平时都是找父母索要生活费;乙96年,毕业之后少有工作,父母为其买房、买车,结婚之后,夫妻两人在家常年待业,日常向父母索要生活费;丙92年,毕业之后,也有工作,月入元,父母为其准备有房、车,每月另向父母索要元生活费。

如果把“啃老”当作一种“病症”,这种“病症”在当下已是普遍现象,而以上所列现象只不过有些“重度”而已。例如绝大多数父母都会为子女买房、买车,并为子女筹备婚姻所需的所有资金,而再相对重度的,有的父母帮子女还房贷,养育孙子。

网络图

而关于以上现象,人们都已司空见惯,并认为“理所当然”。而有的父母认为,作为父母就应当帮助孩子度过“困难”。

有的父母是“流动摊点”餐饮或蔬果小商贩,起早贪黑,不论刮风下雨,能有的挣钱机会都不会错过,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多年不一定会买一次衣服,挣得钱与节省的钱给到儿女。只以为儿女当下困难,帮助儿女,让儿女生活更轻松一些。

然而,据笔者了解,凡是得到父母资助的年轻人,相当部分贪图享受,且已经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而之所以如此,皆是父母以自我为中心,看护子女成长,本“望子成龙”,最终还是“成了一条虫”。

网络图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成员之一,即使自定义为高等动物,但仍旧未能脱离自然“成长法则”。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具有同理心、责任心不断强化的奋斗目标,需要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还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父母循序渐进的引导。然而当下的父母却产生了一个“致命”的较为认知:“孩子为经自己的允许,进入人世,作为父母应该给予他们所能给予的(物质与精神爱护),减少他们的负担,避免他们受到伤害。”而正因为这种认知,导致了相当部分的孩子难以健康成长。

弱化了孩子的“同理心、责任心”。因为家庭生活环境改善,孩子喜欢什么,索要什么,就给孩子买什么,家务不让孩子做,各种本应该孩子完成的,父母代劳,未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辛苦”与“不容易”,如此,看似亲子关系很好,其实强化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强化了孩子的“享乐”意识,弱化了孩子的同理心,不能理解父母的不易,他人的不易;

禁止孩子做相对较强度运动,日常接送初中、高中孩子上下学,避免孩子缺乏父母陪护的出行,孩子犯错后,不对孩子批评教育,与同学发生争执后,首先批评同学等,强化了孩子的对社会环境“安全”的认知,弱化了对社会环境复杂性的认知,弱化了自我保护意识,弱化了自我责任及对他人的责任心。尤其在子女毕业,参加工作之后,直言告诉子女为他们买房、买车,强化了他们的“享乐”主义,弱化了对年老父母应有“孝”的责任心。

网络图

弱化了孩子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接送初中、高中孩子上下学,避免孩子运动(降低伤害风险),孩子遇到问题时,主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强化了孩子的“享乐”精神,以及对父母的依赖,强化了孩子对未知的恐惧,弱化了孩子对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的追求。也因此,当孩子毕业未参加工作时,对参加工作感到恐惧,担心做不好,而不敢“就业”,工作时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时,因为恐惧而放弃,选择更轻松的工作。也因此,工作收入不高,又贪图享乐,就找父母要钱,一旦父母给了第一笔钱,就会接连不断的找父母索要,并不思努力。而这时,相当部分父母只是以为孩子收入低,比较困难,应该帮助他们,恰恰害了他们。

弱化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孩子遇到的问题,父母都会尽量的主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因此孩子很难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相对比较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虽然普通父母知道如何有意引导孩子思维训练,但孩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需要他们自己尝试着寻找解决方案,强化一条相对比较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

然而相当部分父母担心孩子受伤,不让孩子独立干这,不让孩子独立干那;因为担心孩子为自己遇到的问题而发愁,就擅自做主帮孩子解决他们自己遇到的问题;因为担心孩子受苦,尽自己所能的给予孩子物质支持;因为担心孩子生活压力大,就尽所能的不给孩子增添麻烦。

然后孩子长大后因为工作太辛苦,工作复杂问题多,就不愿意工作或者不愿意挑战难度较大的工作,收入低时就“啃老”,在想要享受时(买房、买车等),目标大,压力大,于是就退缩选择“啃老”,而啃老就成了理所当然;而在父母生病需要养老照顾时,一句“我还有我的家庭,生活也不宽裕,哪有时间与金钱去帮扶父母”解决了父母所有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yj/125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