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山东大学周年校庆、儒学高等研究院10周年院庆,进一步加强与校友的联络,凝聚校友力量,同时引导和鼓励儒高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以优秀校友为榜样,传承山大精神,追求卓越、只争朝夕,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山大人,儒学高等研究院特开展寻访优秀校友专项活动。
“作为山大培养的学生,我深深热爱着母校,假使给我任意选择的机会,我仍然希望能够到山大儒学高等研究院学习哲学,这是因为,能得到我发自内心敬仰、心境志趣相应的老师之亲炙是何其幸哉!”
杨虎
Q:您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吗?
A:我是河南周口人,年生,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专业级硕士、级(届)博士。现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中国哲学学科副教授,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CSSCI论文10余篇,学术兴趣为存有论、形上学,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哲学、当代儒学。
年于尼山圣源书院
Q:您可以跟我们简单聊聊您在山大求学的经历吗?
A:我这里需要多说几句引言。我不是山大的本科生,我是在一个小学校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我大二时偶然一次看电视看到一个戏剧,是关于阳明先生的一个戏剧,其中,宁王妃(娄谅女)对阳明先生说了一句念白:“师兄,你既做学问又带兵”,这句话非常普通,但在其时却突然让我有种莫名的触动,那可能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有诸如“或许这辈子还可以做点什么事情”的瞬间即逝的感受。这次事件之后,到了大四,读牟宗三先生的《中国哲学十九讲》,我记得有次读得泪如雨下,不是哭,是生命被穿透到、震撼到流泪。我那时有种“世间还有这么好看的书”的感觉,请原谅我本科不是学哲学的,见笑了。这于我的生命感受可以说是一次“伟大瞬间”、“生命撼动”。这之后,年,我考取到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学习哲学,硕士导师是沈顺福老师,博士导师是黄玉顺老师。给我们中国哲学专业硕士上过课的老师还有颜炳罡老师、曾振宇老师、徐庆文老师等,感谢老师们的教诲。年底,即研一上学期末,我祖母杨周氏舍报的事件于我的生命感受是又一次“伟大瞬间”,让我更加切身地感受哲学,我在硕士论文《阳明心物说的存在论阐释》后记中有述。年,我硕士毕业考取博士,并如愿以偿继续在儒学高等研究院攻读博士,于年博士毕业。非常感谢母院的厚爱和信任,感谢母校的培养和教育。
颜炳罡老师、级中哲硕士合照
Q:您在研究生期间最喜欢的课程是什么?为什么?
A:我最喜欢的课程是研一上学期黄玉顺老师给我们硕、博士讲授的《比较哲学》和《儒家哲学》课程。我刚才说了两次生命撼动,那么又一次生命撼动就是研一上学期听黄老师讲课。黄老师给我们讲课的内容都是当下哲思。我们当时十几个硕、博士同学一块上课,我不知道别的同学有什么感受,我那时候感觉自己这辈子从来没动过脑子,每节课过去之后,再听黄老师讲下一节课又重新感觉自己一直没有“头脑”,自己以前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自己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问题。这在当时给我极大的震撼,现在回想起来是何其幸甚,当时听课是在熏习活生生地“思”,而非单纯的知识考究、学术梳理。我不是在作价值判断,仅做类型划分,每个人的心境不同,相应地其志趣自亦不同,不作价值判断,各自求其心安而已。当然,这也深深影响了我后来做学问的方式、眼界和品味。
Q:可以再听听您和您导师的故事吗?
A:我可以再讲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沈顺福老师给我的“棒喝”,记得硕士刚入学时我和同学一块去找沈老师约谈学习的事情。我当时说在学习上感觉很困惑,也不知道说什么,沈老师说:“不读书,有什么可说的?”我感觉极大地受益于老师当时随应的这句话,所以在研一、研二时,我自觉通读了一些构成哲学史主线和节点的哲学原著(中英译本),当然,我读的非常少,但我感觉受益颇深。我在年带了第一个研究生,我给他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读一些哲学原著,不要一开始就抱着写论文的目的去搜集相关研究著作来读,务必读一些主线和节点式的原著来训练自己。第二件事是黄玉顺老师(虽然不是我的硕士导师),但我读硕士期间就一直跟着黄老师和沈老师两位老师学习,黄老师当时视我如亲授,寄望有加。这些年一直深感愧受黄老师和沈老师的教诲,希望自己以后努力弥补,以求不负老师的教诲,并慰个人心境和志趣。
级中哲硕士游颜母山
Q:可以分享一下您的求职经历吗?
A:我从山大毕业之后的求职经历有两段。第一段,我年博士毕业,先是去了两家学校面试,但不是哲学系,我都没有考虑。后来在曾振宇老师的推荐下,我到华侨大学面试并于年7月入职,在华侨大学做了3年预聘制讲师,年7月聘期结束,我和华侨大学互签了离职协议。在此期间,我从年12月开始断断续续地投简历找工作。第二段,我从年3月份开始着力找工作,面试了几家学校,最终应聘到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任教。趁此机会,我想感谢林安梧老师、黄玉顺老师和沈顺福老师三位老师允赐我推荐信,感谢杨少涵教授、花威教授(山大校友)、张华勇博士等好朋友给予我的关心、交流。
Q:您在求学(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怎样克服的?
A:求学过程我倒没什么感觉,就是正常的考试,考上了就上,学习方面看书、写作就行了,也没什么感觉。我这里说一下,在求职过程中,我面对的最大困难是教育背景和学术成果两方面的问题。教育背景方面,我的第一学历非常差,我直到来山大学习哲学才感觉有趣。学术成果方面,我没有在所谓的“权威期刊”又或叫做“高级别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只能碰运气投中一些普通C刊和普刊。这两方面的问题给我找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为对于好多学校,它们都属于应聘的“门槛”。要说克服这些困难的话,这些硬性的东西没办法从根本上克服,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碰运气,各种因缘际会,要说有点可能性的话,就是面试的表现,以及在普通级别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内容可能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认可吧。
年儒学院硕博研究生春游
Q:您认为在山大学习的哪些经历对您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A:我想有两方面,一是跟着老师学习,开发出了心境所向的志趣,这对我的研究生教学工作影响很大,相比于知识的讲授,我更注意帮助并期待同学们开发自己的切身志趣。二是我在山大学习期间注重系统的学科基础训练,这在我后来的研究生教学工作中也是决定性的,我更注重培养、提升研究生同学的哲学史一般视野和基础思维训练。
Q:您的这份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什么样的履历、证书和经验对这份工作的取得是有帮助的?
A:对于高校教师工作来说,知识方面肯定是专业性的,要符合现代学科体系的专业知识背景,从业者必须具备合格的现场教学技能和线上教学技术,以及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至于经验的话,都是在过程中不断增长的。对于高校教师工作来说,教育背景、学术训练和学术成果三个方面在求职中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背景方面,主要看第一学历、最终学历和海外经历,这三项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弥补。例如,第一学历取得学校为高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无海外经历的缺憾;第一学历取得学校为高校乃至于高校以下,则海外经历(尤其是海外博士学历)可以在某种程度弥补。至于最终学历,在当前的高校教师从业形势中,除了极少数学科仍然接收硕士之外,绝大多数学科都要求从业者具有博士学位和博士学历或博士后学历。当然,如果说第一学历、最终学历和海外经历都非常优异,无疑会在求职中先声夺人,这些硬性条件在“匿名化”考察中更易受到青睐。学术训练方面,各高校普遍地更加青睐研究领域明确的从业者,通俗点说即“划地盘”,有时就是所谓的“一亩三分地”,而我认为更应看重自己的内心想法和兴趣,不要盲目追随别人的看法。显然这对于某些学科来说会导致学问越来越支离破碎、越来越技术化,不同学科其方向自不同,但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学术成果方面,一般情况是越符合体制内评价规则,在获取工作职位过程中越占优势,但一些评价标准并不是完全科学合理的,例如视高级别期刊上论文的学术价值高于低级别期刊上的论文。但目前似乎也没有系统性的改进办法,毕竟学校还是需要有一套衡量的标准。总之,对于高校教师从业者来说,无论喜欢与否,多多少少都要按通行规则来。但是,不要过于在意那些“填表”用的东西,自己心里要明白怎么回事。
Q:什么样的个人品质和能力对您这份工作来说是重要的?这些在读书期间应该怎样培养?
A:我觉得作为教师需要的个人品质就是现代公民的基本品质,能达到现代公民的基本品质并不容易,我们教师扪心自问一下,自己作为现代公民真的合格吗?真的不好说。同样,作为教师,能够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也并不容易。不同于其他行业,能力方面主要在于专业技能,而不在于综合技能,例如社交、组织等各方面技能。在读书期间,应通过教育理念、理性思考、学习知识、察识践行等各方面的训练培养这些品质和能力。
年山东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儒学院博士合影
Q:对于将您的职业类别作为就业规划的学弟学妹们,您有没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
A:我想给有志于从事教师工作的学弟学妹们献言三则。其一,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注重学科基础训练,获得相关从事资格和条件。其二,在坚守自我价值、保护自我权利的同时尽职尽责,做好教师的本分工作。其三,学弟学妹们在“青椒”阶段,在求职和工作中或许会遇到一些职业困惑、困境,我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