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打响一场手机抗争战

?新熵原创

作者

芽郁

编辑

伊页

这是小吕的第3次周末手机戒断挑战。她坐在桌前,百无聊赖地翻着很久之前买的书,仿佛坠入了一个黑暗的空井,空虚无聊,还有点缺氧似的闷。突然,熄灭的手机屏幕被一条微博热搜的弹窗点亮,她盯着眼前的手机,想伸手去拿,“看一下吧,就看5分钟,不影响什么的”,在经历一番小小的思想挣扎后,她最终抬起那一方小小的屏幕,等回过神,时间已经过去了40分钟。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是看手机,晚上睡觉前最后一件事也是看手机,直到眼睛模糊、头昏脑胀,不得不放下。吃饭在看,走路也在看。这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常态。可以肯定的是,手机的“万能化”仍将持续,这是其不可或缺的技术原因。技术是无辜的,手机并没有“原罪”。但技术成瘾的长期后果可能是社会性的,会扰乱甚至破坏人们的生活。美国心理学家亚当·奥尔特在《不可抗拒:成瘾性技术的崛起和让我们着迷的生意》一书中,历数了社交媒体、游戏以及其他手机APP吸引并维持我们注意力的方式,得出“行为上瘾的生理机制与药物上瘾相同”的结论。在与“手机瘾”斗争的过程中,我们非常强调自律和自控,这个过程充满了挣扎。而当内生动力不足时,人们开始转而寻求外力的帮助,直接催生了一大批自律APP,甚至一个新职业——“监督师”的诞生。

01

“戒手机,比戒烟要难”云丨23岁平面设计戒手机就像戒烟,戒几天,又宣告失败。但戒手机,比戒烟要难。我是一个重度睡眠拖延症患者,早睡养生的道理听了一万遍,上班全靠咖啡死撑,依然会不自控地刷手机到深夜甚至凌晨。每晚睡前,拉上窗帘,关掉卧室灯,空调调到舒适的温度,躺在床上捧着手机,刷剧、看小说、逛淘宝、emo……似乎只有睡前时刻才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早睡一分钟都不甘心。但残酷的真相是,我只是在以消耗自己为代价,制造短暂且虚假的快慰。身体的反应也很诚实,由于长期熬夜玩手机,视力和免疫力急剧下降,皮肤状态变差,白天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低下、身心俱疲。有疾不能忌医,而这种病只能自医。我断断续续看了很多有关自律的书,《自控力》《意志力》《心流》等等,但光有理论是不够的,对手机的反控制依然失败。王阳明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不但知和行,还知行合一。我等泛泛之辈,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02

“我把自律软件Forest玩成了QQ农场”纱纱丨20岁大学在读作为一个国家级拖延选手和手机囚徒,为了战胜拖延和戒除手机瘾,我用过的时间管理类APP有不下10个,Forest、aTimeLogger2、番茄todo、远离手机……其中,Forest结合番茄工作法的原理,设计了种树的游戏化场景,用户可以选择一种树,自由设置时长,然后开始“种树”,即开始专注。在普通模式下,专注期间,用户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其他APP。而在深度学习模式下,一旦种树过程中离开专注界面去使用白名单以外的APP,小树就将枯萎死亡。说白了,Forest就是利用用户不愿意“杀死”一棵树的仁慈之心,以及不想让自己的森林中出现枯树的强迫症,来帮助用户抵抗手机的诱惑。根据专注时长给予的金币奖励,还可以用于兑换新的树种和背景声音。为了获得想要的树种,我开启了普通模式疯狂种树,吃饭也种睡觉也种看剧也种。于是,Forest对我来说完全不起作用了。我仿佛把Forest玩成了QQ农场。还有一些APP,相对来说更加简单粗暴和严格。可以设置手机使用时长,超时就会锁机,解锁方式有两种:罚金解锁和密码解锁。也可以限制指定APP的使用时长,在使用APP期间,会显示该APP还有多少使用时间。市场提供了大量自律工具的选择,当然,也有人希望,在不那么冷冰冰的形式下,被见证改变和成长,贩卖陪伴、激励、共同成长与精神支撑的监督师补足了这个缺口。

03

“买的不是监督,是心理安慰”芋圆丨21岁考研党每次因为沉迷手机而晚睡晚起、耽误了备考进度后,我都会陷入无边的羞愧与自我厌恶。而这些负面情绪,又让自律变得更加困难。越想自律,越无法自拔地放纵。永远没有尽头的信息瀑布流让我感到焦虑和腻烦,但仍然停不下滑动的手指。常常一边自责一边拖延,就像一场和自己的内战。学习计划越拖压力越大,越没有动力起手。很讨厌这样的自己,但就是没有动力改变。有一天,我在朋友圈刷到一条好友动态,内容是好友的妈妈监督她减肥的聊天记录,配文“我的减肥监督师:我妈”。我鬼使神差地打开某橙色软件,在搜索框输入了“监督师”这三个字。“决战拖延症”“考研上岸”“考证上岸”等热血slogan映入眼帘,夹杂在一些二次元头像的哄睡服务之中。作息监督、学习监督、减肥监督、喝水监督……这些监督服务的价格大多在5-10元每天。按照监督力度的不同,超强力的人工监督可达数千元每月。我心里犯嘀咕:这些电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zj/104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