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看电视,更很少看电视剧。得闲之时,我就翻一翻《上帝之城》、《剑桥中国史》之类的书,沉甸甸自得其乐。
最近,大家都在聊《隐秘的角落》,同事聚会聊,朋友圈里聊,老婆睡前也要聊一聊。聊得我心中发慌,好像我不看《隐秘的角落》,就要被时代抛弃一般,我就看了。
一看之下,我很是惭愧,几个人称戏骨的男主演,我只是看着眼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更不知道他们演过什么。看了两集,我就有点不想看了,情节设计不合情理呀,福利院的两个孩子,给朋友买一支钢笔做生日礼物都没有钱,是什么样的信心和勇气,促使他们逃出福利院,要去找几十万块钱,拯救身患绝症的弟弟?三个孩子发现张东升杀人,不报警,却为什么要给杀人犯写警告信?
停了一天却又不甘心,既然看开了头,我就必须知道它为什么会这么火,就又接着看。好在,《隐秘》不是很长,不像常见的电视剧,动不动就五六十集,甚至一二三四季上百集,《隐秘》只有12集,
断断续续看了四天。我没有看哭,也没有看笑,更没有像女同事一般看得睡不着觉,只是越看越生气,张东升老师杀人杀得太多了,杀完人洗洗手又去给学生上课,太欺负人了。
《隐秘》基本情节是这样:严良和普普,两个在福利院长大的孩子,因普普的弟弟得了白血病,养父母无钱医治,严良就带着普普从福利院逃出去,去找钱给普普弟弟治病;来到宁州,找人借钱未果,他们去找小伙伴朱朝阳借宿;三个孩子在景区游玩时,无意间拍到了培训老师张东升把岳父父母推下山崖的情景,他们没有报警,而选择了给张东升写警告信,故事由此展开……死的人越来越多,朱朝阳的同父异母妹妹死了,张东升的妻子死了,朱朝阳的父亲及后妻姐弟,也先后死去,最后,张东升要杀朱朝阳时,被警察击毙。
印象中,大红大紫的电视剧,都是传播正能量能让人热血沸腾的那种,比如《亮剑》、《士兵突击》、《人民的名义》,像这种充满暴戾之气,故事逻辑经不起推敲的,一般都是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了,为何《隐秘》能意外火爆,成为国产电视剧的骄傲?
对此,网上已有许多评论,有火辣辣的,也有酸溜溜的,各有各的道理。
我看到的是编剧、导演的“反骨”,对权威的蔑视和反抗。
中华文化的根基是孝,《孝经五刑》中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定下了不孝的基调。《唐律》重惩不孝:骂祖父母、父母者,绞死;检举祖父母、父母犯罪行为者,绞死;父母去世,无论平民还是高官,头三天不得吃饭,还得守丧三年;守丧期间,不得婚嫁,不得过夫妻生活,不得进行任何娱乐活动,违者坐牢,听到别人弹琴歌唱,必须马上走开,否则要打屁股。最能体现孝道分量的是这么一句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因此说与现今的价值观严重冲突,众国学大师纷纷论证,这只是民间说法,历代圣贤谁也没说过。
《圣经》十诫中也强调“你要孝敬父母”,但西方人似乎更在乎独立自由,从古希腊神话克洛诺斯杀死父王乌拉诺斯开始,弑父精神就一直在铺垫着西方世界的反抗之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英国“愤怒的青年”约翰韦恩写下惊世之作《打死父亲》之后,已没有什么“权威”他们不敢推翻。
西方人“弑父”,中国人“杀子”。
虽然当今的核心价值观中已不见“孝”字,但孝字已深入国人骨髓,所以,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不听话的孩子,被父母理直气壮殴打至死。我随手百度“殴打孩子至死”,一秒钟搜到了上百万条相关信息。
愚昧的狠心父母,受到了口诛笔伐、法律严惩,但没有人对根深叶茂的孝道文化说三道四,要说也必须多拐几道弯,拐得连自己都不知道说的啥。
在我看来,《隐秘》就拐了许多道弯,它埋葬在热闹故事背后的主题,是弑父。
我们先来看三个孩子的父亲。
朱朝阳之父朱永平,婚内出轨,最终抛弃妻儿,另结新欢,与儿子交流,常用手段是给钱、买礼物。结果,朱永平与后妻生的女儿朱晶晶摔死,自己被张东升杀死。
严良之父严文斌,在严良年幼之时因吸毒被抓,入戒毒所强制戒毒。严良逃出福利院的另一个目的是寻找父亲,当他终于见到父亲,神经病父亲已认不出儿子来,是个活死人。
普普则更干脆,她少不更事之时,父母双亡。
剧中还有一个父亲,杀人者张东升的岳父,无力弥合女儿女婿之间的矛盾,甚至鼓动女儿离婚另嫁,与老妻一并被张东升推下悬崖。
刑警队长叶军,也是个不称职的父亲,整天忙天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女儿,好容易坐下来,想陪女儿看《还珠格格》,却被一个电话叫走了。
看一看,上述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全都无所作为,孩子只能靠自己成为学霸,靠自己拯救重病的弟弟。除不可以随意抹黑的警察叶军以外,那些无用的父亲,都没有好下场,或者死去,或者成为神经病。
耐人寻味的是,动一动做父亲的念头,似乎也不行。
退休民警陈冠声,视严良为自己的孩子,想成为他的监护人,刚办好手续,就被人用酒瓶子捅成重伤。
杀者张东升,得知三个孩子敲诈勒索是为了救人,动了慈父之心,要放过他们,却发现自己被骗了,最终气急败坏,死在警察枪下。
让父亲去死去变态,让孩子自个儿长大好了。
我提炼出来的“弑父”主题,或许有些牵强附会,并非编导本意,但不能否认,正是三个孩子身上洋溢的无知无畏的反叛精神,成就了《隐秘》的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