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遗传性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0924/4262246.html
最近学校组织实践作业,题目为《家风》。
不扎辫子的在跟我东拉西扯访谈完之后很不满意,觉得我这个没正经的老母亲一天到晚就会插科打诨,实在对不住正经的他对于家风这个庄重词汇的认知。
被嫌弃的老母亲也并不恼怒,眼巴巴好奇地瞅着他一本本翻出来写家中长辈的丛书和著作,没想到就为了整理一篇资料演讲稿件的作业,这理工小伙子竟然也能如此认真地查找、翻阅资料啦,真是意外,到底男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
那小眉眼认真的劲头儿,恍惚也有了队友年轻时的几分气韵。老母亲眼馋地看着看着又想起来刚刚同学聚会听到心理专家的分享。
人家说孩子小时候是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求生存,各种妥协退让。青春期甚至长大之后的很多问题,无非就是他们小时候妥协退让了而家长并未解决问题的放大。
比如不认同、轻视甚至无视,长大后就会变为叛逆、不信任和不沟通。所有问题的关键点就在于父母与子女的连接。
例如他小时候问你“这题怎么做?”,
您回答:“不知道”、“问别人去,没看我正忙吗”、“这么简单都不会,我不是讲过吗”,还是“咱们一起想想……来你看这样对不对?”
对于孩子,你的每一个回答就意味着你们的每一次连接,也就映照着将来你们之间的沟通信任程度。
显然这是个慢活儿,而且会耗费很多的时间精力与智慧,可是此时的付出,就会对照着彼时的收获。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说孩子到了中学就慢慢和自己不在线的原因了。
我当时不由自主地去问:“那已经中学了,可咋整?”
心理专家回答了我好些话,中心思想就是重塑联系、建立信任,先放下我执,专注于建立亲子融洽关系。听完我就觉得好糟心。这比小时候可费劲太多了。小时候吃顿好的,去趟欢乐谷,什么都解决了。这个时候都青春期了,一旦有了裂痕,再搞这些小动作,那聪明智慧全都是心眼子的娃,岂不是一眼就能看出都是自己个儿老娘的套路啊。对于脑力体力已经非常健全的他们,老母亲有点犯憷了。中学以后学业就是这么重,竞争就是这么激烈,时间还这么紧,要是真是去放下我执,不管学业和之前的目标,专心塑造亲子,这付出的代价肯定会非常的巨大,比如各种时间和机会……可如果不去干,后边的问题又会持续放大,直到后来严重到不得不去解决,那就太被动了不是?
啥叫代沟?
就是你说你的我不听。
我说我的你也听不进。
啥叫沟通?
你的话我认真倾听,
从你的立场用你的语言,让你明白我的意思,而不是命令。
严于律己,宽以待娃。
看着社会上乃至于身边听到的各种孩子们的问题,那一幕幕前车之鉴呐,吓得老母亲现在也不得不谨小慎微起来。万一谈个早恋或是自个闭,可真够喝两壶的啊。看来一方面需要加强心理学的学习认知,另一方面又得再次耐下心来,磨一下脾性了。
“妈卜,你压着我电脑了,我需要整理文件。”恍惚着的心神被不扎辫子一句话震了回去。虽然他叫的这个称谓跟萝卜也差不多,但好在这小子现在还挺乐意理我的,就随便他叫好了。只要门不关有沟通,儿女全都不抽风,老母亲就足矣了。
“好的好的,你慢慢整哈……不对,我聪明智慧的大儿砸,你累不累?需要人帮忙打字吗?还有,要果汁吗?橙汁还是菠萝汁?”
听人劝,现学现用随时随地献殷勤,老母亲的小名儿叫“上道儿”。
后附内容为不扎辫子的部分整理稿,看来他对家风的理解真是跟我不同,下边的细节里到处都是爱意啊……
太姥爷就是奶奶的爸爸,我的太姥爷叫赵九章,是位非常著名的科学家,他之所以著名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两弹一星的元勋,而是因为他是我国科学界的奠基人,是很多学科的创立者,比如现代气象学、空间科学和人造卫星等等。而太姥姥是他的终身伴侣,是照片上那一位美丽而优雅的女士。但是今天我并不想讲他们成就,我认为那并不能代表他们的性格为人。
在奶奶的叙述的生活中,他只是一位温暖的丈夫,负责而又伟大的父亲。所以接下来我只讲一些生活琐事。
奶奶常常会讲起他的故事给我们听。
奶奶说太姥爷、太姥姥相识相爱40年,婚后同甘共苦35年,直到太姥爷去世。奶奶小时候常常听到太姥姥说:“我嫁给你爸,是看他学问好,人品好。”他们结婚前后几年,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太姥爷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后,太姥姥就离开上海青年会女中,来到北京,就读于北师大女附中。太姥爷的同学们有聚会、郊游,太姥姥就是当然的来宾,胸前别着一个小条“赵来宾”。太姥姥每次说到这里,就“咯咯”地笑。
太姥姥年轻时活泼调皮,又爱玩。她说太姥爷常让她读书,有时候把她关在屋里,要她复习功课。说有一次太姥爷帮她在两个小时里复习完了全部三角的知识。太姥姥对清华大学十分崇拜,总是赞不绝口,认为什么都好:“清华是全国数第一的大学。”“清华的校园啊,真漂亮!”“清华楼里装着喝水的喷头,那水啊,可干净了。化验过,一个CC里只有13个细菌!”“清华的伙食,一个月才八块钱,吃得可好了!”对于清华大学培养出来的太姥爷,太姥姥的自豪是不用说的。
奶奶说太姥姥太姥爷的性格迥然不同。太姥爷安静温和,太姥姥热烈急躁,可是她却从来没见他们吵过架。太姥姥偶尔会着急,太姥爷就一声不吭,一个巴掌拍不响嘛,就吵不起来了。太姥姥长得很美。年轻时,喜欢穿漂亮衣服。但是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有时候连一件完整的棉袍都没有,还谈何打扮。后来景况好了一些,太姥姥就会买几件好看的衣服。太姥爷总欣赏地说:“赛过仙人一样啊!”太姥爷说的是家乡浙江吴兴话,玩笑味十足,太姥姥也会不好意思起来。
太姥姥擅长炒菜,太姥爷非常喜欢。要是别人夸她菜做得好,太姥爷也会开玩笑说:“是在我不断批评下进步的。”其实奶奶他们从来没听到过太姥爷批评太姥姥做的菜做的有什么缺点。
在太姥姥的世界里,太姥爷是栋梁,家就是她温暖的窝。她心甘情愿做太姥爷和她的女儿们的后盾。从早到晚忙不完的家务是她的乐趣和责任,她为自己的角色自豪,对这个家心满意足……
很早太姥爷就教女儿(我奶奶和姨奶奶)读诗了。开始是断断续续,后来因为孩子们都无学可上,就系统地教唐诗三百首。那时我姨奶奶六岁。她对诗的领悟,不仅来自太姥爷的讲解,更来自他声情并茂的诵读,使她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感情的共鸣。
她能很体会什么是“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在奶奶外婆家的山乡,此情此境,她就见过很多。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她好像看见李白在花间月下,举着酒杯,且歌且舞。
她为韦应物诗中的杨氏女悲伤。
她也为杜甫梦李白的三首诗感动。
杜甫想念李白说:“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杜甫和李白的友情是多么深厚呢。
他痛惜李白:“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他对李白的遭遇是何等不平呢。
奶奶和姨奶奶小小年纪,读了不少杜甫的诗,就能感受他那颗仁爱的心。日后,听人说李批杜,说他们在政治上有本质的不同,觉得那纯属一派胡言,荒谬之极。
姨奶奶七岁那年,日本飞机开始对昆明狂轰乱炸。有一度他们全家天天逃警报,要走很长的路,躲到山里。最后,太姥爷太姥姥决定搬到乡下去了,一住就是三年。在那里姨奶奶上了小学,从三年级读起。太姥爷倒要进城教课,一星期只能回来两次。于是,太姥爷不再继续系统教唐诗三百首了。姨奶奶八岁後,太姥爷手中多了一部昭明文选。他又让姨奶奶对汉魏晋优美的赋和散文开了眼。他讲了江文通的“别赋”,李密“陈情表”,李陵“答苏武书”…他还不时地吟咏一些诗文:
“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著者何处?”
“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不知什么时候起,太姥爷就把女儿们当作他的小听众了。在昆明的最后一年,他常常充满激情地读几首南宋的词。
“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你看,这个“碾”字用得多好啊!”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在太姥爷诵读的时候,感慨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虽然他没有讲解,也没有一本书让孩子们看到这些词的全文,姨奶奶她们不能全部背诵,也不清楚作者(只记得太姥爷说过一位王夫人)。但有些部分,只要他说上句,姨奶奶她们就可以应声说出下句。太姥爷就很高兴。
直到后来姨奶奶去搜寻这三篇宋词,才知道“宫车晓碾关山月”的作者是王夫人(王清惠)。她是宋度宗宫中昭仪,在被掳途中的驿馆墙上写下这首“满江红”。“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原来是文天祥之作,是他以王夫人口气写的另一首“满江红”,与之相和,所有押韵之字完全相同。“夜夜岳阳楼”的作者是徐夫人(徐君宝妻)。她从岳阳被掳到杭州,在敌将威逼之下,在墙上写下这首词後,投水自尽。这几首南宋末年的词,充满亡国之痛,离散之恨,有血有泪,如泣如诉。奶奶和姨奶奶才理解,太姥爷当初为什么反复诵读这些宋词。那时,国难当头,日本侵占了中国半壁江山,烽烟遍地,生灵涂炭。西南联大也是由迁到昆明的清华、北大、南开暂时联合而成的。太姥爷对这“国破山河在”的现状,必是满腔悲愤。
……
部分资料出自《赵九章先生文集》、《赵九章传》。
丁丁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