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马老师的公选课·秋
编者按
在第一课时,我跟大家讲,希望看到大家关于课程的思考和感受,课后有时会收到一些同学的邮件,每次我都迫不及待的打开,大家是不是没有见过这么沉不住气的老师,哈哈。看这位同学在支教一课之后的来信时,内心可谓跌宕起伏了……
信件正文
掏心的讲,喜欢上您的课。其实,也不是一个能言善道的人,很多时候(特别是课上讨论的时候),就算心里再波涛汹涌,嘴里也憋不出一个字来。即便这样,还是很享受您的课,很轻松,很受益,思绪还可以肆无忌惮的“漫天飞舞”(比??)。您的课堂确实给了我很多启发,促使我不得不写下这篇文来表达我课堂上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需要提醒的是,这篇文几乎没有任何艺术价值可言,完全是流水账,望看完。
其实,关于公益,我更关心的是支教这部分,所以这篇文章只想谈谈关于支教的一些问题。一年前,我单纯地以为支教就是让山区的孩子努力学习,让他们知道大山外面的世界有多美,激励他们走出大山,拥有美好的未来。我幻想着离别的场景会是一大群人相拥而泣、难舍难分。我想到的结果是:多年以后,一小部分山区的孩子发奋图强,考上好的学校,走出了大山,真的拥有了自己精彩的人生。现在看来,这似乎更像一场青春励志偶像剧,太过理想了。如果事实果真如此发展,那么它是多美、多伟大的一件事,那么支教亦不会如此饱受争议了。但那时我并不十分了解其中的深意,抱着我的“理想”,乐滋滋地加入了支教这支队伍。都说现实确实是骨感的,确实!去年寒假那次我期盼已久的支教经历,不但无情敲碎了我的“理想”,而且成了深埋心底的一个结……
我的第一次支教定位在云南昭通,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所面对的对象是一群刚经历地震不久的大小不等的儿童(这一点是在到达实地后得知的)。支教地的屋舍俨然,基础设施完备,完全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小城镇(此现象的原因:寨子处于两座高大山体之间,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当地震发生时,山体倾倒,寨子遭受到了几乎扫荡式的毁灭,故屋舍俨然等现象是政府组织规划、重建的效果)。加上最初几日与孩子们接触时,他们表现出来的活泼、天真,几乎让我忘记了这个寨子所经历的伤痛。到现在,我还能清楚的记得一个场景:第三天支教结束返程的路上,我对身边的伙伴说:‘其实,他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悲痛’。说完这句话,同伴没有应答,换之一阵沉默。恰是这短暂的无言撬动了我的脑神经,许多困惑和痛苦开始断断续续地围攻我。在文首我表达了对您课程的认可,并不是您的课程让我找到了解决这些困扰的有效方法,而是通过您的课程,我或多或少的得到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式或角度上的启发。当然,这或许不足以解决困扰我的一些疑惑,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我获得了一些自主解决问题的可能。为了不使文章读起来太费力,下面我将以分点的方式将我的一些思考进行罗列。
一、关于离别
多数人界定“离别”必然伴随着伤感与不舍,至少,一年前我是这么认为的,其实不然。以我自身的经历为例,在我支教的第二天,一个小女孩拉着我的手,仰起头,笑嘻嘻地问我:姐姐,你们什么时候走啊?我愣住了,原来他们知道我们只是暂时停留,并从心里接受了这样的事实。我不用害怕告诉她会使她产生抵触心理的问题了,但心里却五谷杂陈。如今想到那张天真的小脸庞,仍然感到愧疚。或许在我们之前,无数支队伍的到来又离去,一次次,反反复复,逐渐削减了他们心中热情,冲淡了他们在面对离别时的悲伤情绪,以至于我们离去之时,没有出现“执手相看泪眼”的戏剧化情节,取而代之的是一只只愉快挥动的小手。甚至有那么一瞬间,我还对孩子们没有表现出依依不舍而感到伤感,现在想来这似乎是一种模式化的观念。确实,没有人规定离别一定要感伤。这使我想到课上曾经就“如何理解分别”这个问题展开的讨论。多数人都认为短期支教所带去的不可避免的分别会带给孩子们伤害,首先我认为这确实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现实(支教活动开办的初期)而言的。但在如今短期支教行为泛滥的社会现实下,许多受支教孩子对其带来的“离别”已经产生了免疫,甚至一笑而过。这时,认为“离别”会带来伤害,似乎只是社会一厢情愿的想法。如此看来,在这样一群孩子面前谈“离别”是否显得过于“矫情”(此处没有任何贬义之意)?
二、关于哪方更受益
支教行为究竟使哪一方更收益?我不是师范专业的学生,但我支教是去当别人的老师;我是中文系的学生,但我的任教科目是音乐。在高校支教项目中,像我这样的例子是不可胜数的,严格意义上说,这样一批“老师”是不合格的。当然,这并不是说非师范专业的人不能当老师,只是对于一批懵懂的、纯白的孩子而言,专业的老师的引导或许能带来更多、更有效的益处。还是以我自身的经历为例。在后来的反思中,我多次为自己支教的失败而内疚、羞愧。短暂的七天,不到5课时,我的准备以及实际教授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我甚至认为这段支教是因为我的不成熟而被贴上“不完美”的标签(“不完美”是我自己的看法,不是任何人的评价结果)。起初,我很难过,渐渐的我开始有意识的改善自己,使我尽量往心中的“成熟”边缘挪动。我想,支教对我像我一样“不合格”的“老师”而言,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发现、自我完善。通过支教,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达到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但是,这恰巧也是问题所在。在这个过程中,山区的那群孩子冥冥中成为了这场“实验”的“小白鼠”,稚嫩不允许他们拥有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对于不同“老师”的不同“知识”,他们只能照单全收,诚然,这不是受益,而是在受害!我不愿意过多的讨论短期支教的弊端,指出这一点,只是因为它是我犹豫是否继续支教的最主要的原因。无论一年前还是一年后,我都希望通过我的手、我的嘴带去的是我滚烫的心的温度,而不是隐藏的罂粟。所以,在我无法解决的问题面前,我选择了逃避,选择了退缩,结果就是:不再支教。
三、关于山区孩子
想谈一谈我对山区孩子的认识。首先,我自己是生、长于农村的孩子,相较许多城市人而言,对于农村孩子的生活了解得更多。但我只能说“更多”,因为我这里的“了解”只局限于一般农村,对于情况特殊的农村,我也并不知晓太多,有这样的感悟还是要归结于上次支教的经历。前面谈到过我支教点的特殊情况(震后重建),这里不再作赘述。在支教的日子里,我了解到班上的孩子多是在震中失去亲人或者因生活所迫失去父母的孩子,这些孩子在最稚嫩的年纪承受了不该承受的伤痛,在他们微笑示人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伤疤,我们无法想象。所以,当我说出“他们没有想象中那么悲痛”这样的话的时候,我后悔了,为我的肤浅而面红耳赤。其实,这群孩子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坚强、勇敢,某种程度而言,他们更优于我们这群所谓的“老师”!那么,他们是否需要我们?是否需要被支教?四、关于该不该支教实际上,很多志愿者是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完全投入支教这个行列中的,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许多支教行为都只是短期的。而相对于长期支教,短期支教所面临的争议更多。课堂上曾就支教的利弊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至今仍记忆犹新。从讨论结果来看,支教的弊端远远超出其好处,这或许也是其备受质疑的原因吧。对于这一点,我并未感到意外。因为事物都有两面性,当事物从以较美好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开始,也就注定了它今后必将承受因弊端暴露而带来的诸多质疑。那么,在这么多弊端面前,是否还要坚持支教?这也是困扰我问题。曾在网络上卷起一阵风波的一封信《叔叔阿姨请不要来我们这里支教了》,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在没有去支教之前,我不断安慰自己,这样的现象只是个例,绝大多数支教都能带去一定的实际效果。但在亲自去支教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使我动摇了,不止以上谈到的几个问题不断向我发起进攻,我开始退缩,甚至产生了“以后不要去支教了”的念头。直到一个月之前,这样的观念还一直根植于我心中。换一种说法,我怕了,我怕最初的善意最终演变成恶意,我怕最天真的孩子过早地受到社会的毒害,更怕我便是施害的那只手。
以上,便是我一段时间以来的思考,其中很多问题仍然没有答案,可能永远也无法得到答案,但是对于“以后会不会坚持继续支教”这个问题,我想我不会再闪烁其词了,我会毅然选择“会”!即使它还存在很多不足,即使它还为人所质疑。不同的是,我支教的身份不会再是以为“老师”,而会是一位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玩耍的“姐姐”。这或许就是您的课目前给予我的最大的启发了吧,期待您给我的第二次“启发”。
感谢遇见您,谢谢。
我的回复
xxx同学:
你好!每一次收到同学们的来信,都给我满满的感动,为你们在这样一个年纪就开始认真思考如此重要的问题感动。
刚开始看你的来信,我有些担心,如果按着这样发展会不会让你失去信心,但看到最后,我很庆幸你的选择和这份坚定!
我们必须要改变的一种观念是,指望别人来改变这个社会或者别人给我们答案。事实上,我们自己才是问题的解决者,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专业追求,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的课并不致力于告诉大家答案,更希望大家一起探索出答案,做出改变。
最后,感谢你对我的认可,我会继续努力的!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信息:匿名
中央民族大学级本科生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排版:孙国梁
匿名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