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中午,国家治理学术沙龙如期在文科楼五楼第一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期沙龙主题是“南海断续线的历史由来及国际上的不同声音”。由法学院院长、博导黄瑶教授主讲,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倪星教授主持。
黄瑶教授首先从近年来引发南海问题升温的几个标志性事件作为切入点,介绍了南海断续线的产生和演变以及现阶段国际上对南海断续线的讨论和质疑声音。
面对国际上的各种质疑声,黄瑶教授坚持从两方面的权利主张来解读断续线:在南海领土主权方面,断续线是“岛礁归属线”;在南海海洋权利方面,断续线是“历史性权利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断续线对维护我国南海诸岛领土主权、主张海洋历史性权利的国际法意义。最后黄瑶教授指出了从学者角度研究南海断续线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南海断续线是指中国地图上南海诸岛海域外围的那些断续线,又称南海“U”形线(U-shapedLine)或俗称“九段线”(Nine-dashLine)。多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存有争议。
针对一些南海周边国家提出海里外大陆架的申请案,中国政府于9年5月7日和年4月14日就南海主权问题向联合国提交照会,在照会中声明: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并对相关海域及海床和底土享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及相关权利和管辖权有着充分的历史和法律根据。
年12月5日,美国国务院网站发表题为“海洋界限——中国在南中国海的海洋主张”(LimitsintheSeas,China:MaritimeClaimsintheSouthChinaSea)报告。美国报告对我国地图所示的断续线的国际法效力几乎完全持否定态度。年10月27日,美国拉森号军舰未经中国政府允许,进入南沙群岛两个扩建岛礁的12海里范围内,引起中方的强烈抗议。
在中国官方和民间地图上,虽然断续线的数量和线段所在的位置和线段的弯曲度和长度发生了变化,但是就像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王冠中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答记者问时指出的:“《海洋法公约》是年生效的,可是中国对南海诸岛礁及相关海域由历史形成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是在0多年间形成的,年生效的《海洋法公约》不能追溯既往”。
实际上,断续线究竟代表中国何种权利主张,需要结合断续线地图本身的内容和绘制方法、断续线产生时的历史背景、中国政府在南海的权利主张等众多方面加以推论。
我们认为:1.断续线所代表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主张,断续线是“岛礁归属线”,而且中国基于整体性原则对线内一切岛、礁、滩、沙主张主权,中国在南沙群岛进行的岛礁建设具有合法性。2.断续线代表了中国的海洋权利主张,断续线也是一条“历史性权利线”,然而中国并未主张对断续线内所有海域的主权。
近年来,中国政府声明南海的航行自由不受影响,没有任何国家包括中国对整个南海提出主权声索。中国所主张的历史性权利是通过各个历史阶段累积而成的:历史性捕鱼权、历史性航行权,以及对矿藏等资源勘探、开发的权利和对相关海域的管辖权。
中国在南海所主张的各项权益的合法性主要源于丰富的法理和历史依据,而非断续线地图本身。断续线地图只是中国南海各项主张的重要标志和载体,其内涵亦随着中国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最后黄瑶教授指出,有关南海断续线所代表的权利主张及其合法性尚未有明确清晰的说法和论证,是断续线问题乃至南海争端的核心争点。
南海断续线及其所代表的中国权利主张的合法性问题,最终需要通过国际法、历史、地理地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等学科之间的合作,实现跨学科研究和论证,才能科学地维护我国在南海的各项合法权益。
沙龙的讨论阶段,黄瑶教授对各位老师和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做了精彩的回应。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