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刊以来,《十月少年文学》获得了大小读者的青睐,更有读者向小编提问:“杂志上的文章都写得那么好,那我怎么样能也写出那么好的文章呢?除了每天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还有没有别的更快的办法帮助我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呢?”
答案当然是——有!
从今天开始,新栏目《读文章学写作》就会在每周五与大家见面。在这个栏目里,我们将邀请经验丰富又思维活跃的名校一线语文老师,从阅读和写作的角度,详细解析杂志文章里的精彩段落。栏目内容与新刊同步,希望能帮助大家理解作品,提高写作水平,同时文末还会给大家提供练习的机会。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清华附小的陆雨青老师来看看年7月刊里有哪些值得细细品味和学习的好片段吧!
陆雨青,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目前就职于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一级教师,京津冀班主任基本功一等奖获得者,海淀区优秀班主任。
第1期
怎样让故事一波三折?
在日常习作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会有这样的苦恼——怎样把故事写得精彩?怎样完成一波三折的要求?除了情节设定外,这一段落为我们呈现了另一种方式,那就是通过具体的语言表达,调整故事情节的节奏与频率,让文章更加吸引人。
1
好词好句
洒水车奏着轻快的音乐,从我身边驶过。我眨眨眼,世界就从虚空中浮现了出来。
这段旋律好耳熟,歌名是什么来着?我心不在焉地想着,望向洒水车远去的方向,心里有种奇妙的满足感。不过这种感觉很快便消散了,随着我的意识慢慢凝聚、稳定,一种迷茫的情绪蔓延开来。
这是什么地方?我为什么会在这里?以及,我是……谁?
我是……
我是……
我抬起手,阳光温柔地穿过我略微透明的手掌,打在地上。地面上,有行道树的影子,有电线杆的影子,甚至有一只恰巧从天空飞过的喜鹊的影子,却唯独没有我的影子。
一瞬间,我想起来了,我是一个幽灵。
我为想起自己的身份而高兴了两秒钟。紧接着,我的大脑开始高速运转:我是如何成为幽灵的?想不起来。幽灵应该在人间飘荡吗?不,大概不行,毕竟我在这儿站了有一会儿了,也没碰见其他的幽灵。那我现在做点儿什么好呢?唔,好像也没什么想法……
这样想着想着,我甚至有点儿气愤了。到底是谁,把我这个可怜的、没有记忆的幽灵扔在了路边啊?幽灵管理局(如果有这样一个部门的话)都不管管的吗?
——朱云昊《和幽灵一起去看大海》
年7月刊
2
老师评鉴
以这一段落为例,前后节奏截然不同,由松弛逐步转为紧绷,情感愈加强烈。前半部分通过“轻快、浮现、心不在焉、慢慢凝聚、稳定、蔓延”等词语营造了一个舒缓的梦境。事实证明这就是主人公朦胧的梦境,这样的状态似乎让他有一些不适应,随之而来的是对自己的疑惑——“这是什么地方?我为什么会在这里?以及,我是……谁?”特别是“我是……我是……”这两个问题以及省略号的表达,体现的是主人对于目前的处境还属于茫然无措的状态。
“一瞬间”一词的出现就像是一个分界线,将之前缓慢且无措的状态切换到逐渐急促甚至是焦虑的状态。“紧接着、高速运转”等词语让“我”的思绪不断转变,这样的转变让随后的一组组设问变得些许尖锐。同样是问句,但是节奏明显加快,语气也变得更加强烈。当情感推到制高点时,主人公由迷惑到急躁,最后变得气愤。由此可见,关键词的点睛之笔尤其重要。而关键词的积累是需要依靠同学们日常的阅读与摘抄完成的。同学们可以分类进行摘抄与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在习作中。
除了关键词的积累与使用,这样的情感转变依靠的是词语、标点符号以及设问句的多重作用。特别是当设问句和标点符号结合在一起后,语言表达就会更有画面感。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这一段落中一共出现了四个省略号,每个省略号表达的情感、语意都不尽相同。通过平时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省略号的作用大概分为以下几种——语言表达的断断续续、具体事例或者重复词语的列举、余意未尽的眼神、相关引文的省略。第一个省略号中包含着对遗忘自己身份的不确定感——“我”真的忘记自己是谁了吗?也许主人公自己也是不可思议的吧!随后连续两个追问——“我是……我是……”,是主人公不断思考的过程——“我”到底是谁?最后一个省略号既可以看做是主人公无所适从的无奈,也可以看做是主人公不断回想的余韵。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多处使用省略号,例如“让我想想,幽灵这一课,应该是在比较靠前的地方……哈,找到啦!”这句体现的是寻找的过程,或者是“我犹豫地摇摇头,说:‘我不知道……’”体现的是主人公犹豫迟疑的感受。同学们,你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尝试使用。例如描写无法回答出准确问题时,自己紧张尴尬的状态,你可以用“这个……我……我不知道……”,或者是向好朋友介绍自己收集的明信片时,你可以用“这张明信片是我去西安旅游时买到的,这张是在厦门买到的,这张……”表达自己的兴奋。
无论是关键词、设问句还是省略号都会相应调整文章的节奏,从而体现出一波三折的效果。我们在习作和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妙用,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