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星
四川青神人,年1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专长:民法总论、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法学方法论。主要著作,独著:《民法总论》《为了中国民法》《民法解释学》《裁判的方法》《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合著:《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主编:《民商法论丛》《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丛书》。
这本书的骨架是90年代梁慧星教授给民法博士生讲学位论文写作方法的讲课提纲。在出版时稍加整理,充实其认为比较成功或者不成功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作为示例。这些实例有的选自《民商法论丛》和《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丛书》接受的投稿,也有的选自其参加的学位论文答辩。
现在的《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已更新第三版(年初版,年第2版,年第3版)
本书主要针对研究性学位论文的写法,采用总分的逻辑形式进行逐一介绍。全书介绍了学位论文的七要素:选题、资料、结构、方法、见解、文章、社会责任。
01
一、引言
(一)关于学术论文的一般理论
1、学术论文是用来表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文体
学术论文的上位概念是论文(议论文)。论文与其他文体如记叙文、抒情文的区别在“论”,即:论述、论证、论说。论文,以是否具有学术性为标准,可以分为:学术论文与非学术论文。非学术论文,指一般报刊杂志上的论文,例如:社论、评论、短论、时评、评论员文章等。学术论文,包括学术报刊上的学术论文、专题研究论文(长篇专题研究论文即所谓专著)、学位论文,是用来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体。
2、学术论文的大致分类
学术论文可分为:一般学术论文;研究性学术论文。
一般学术论文,指学术刊物上的学术论文,一般篇幅较短;
研究性学术论文,包括:长篇专题研究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
3、研究性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即是学术研究过程
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法学研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法律、法学著作、判例等文本,属于文本研究。即使所谓法社会学研究,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最终也要归结为文本研究。
(二)学位论文的七要素
1、选题
2、资料
3、结构
4、方法
5、见解
6、文章
7、社会责任
二、学位论文的选题
(一)选题的意义
1、选题,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开始,实际上就是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研究方向的过程,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引自《汉语写作学》);
2、选题,是科学研究能力之一;
3、博士、硕士论文的选题,是决定论文是否成功的关键。
(二)课题选定
课题选定的四项要求:
1、有学术性、理论性
2、有实践性、针对性
3、有充足的资料
4、能够扬长避短
(三)题目设计
其一,题目设计的四项要求:
第一项要求:题目要新颖
第二项要求:题目与内容相符
第三项要求:题目大小适当
第四项要求:能够扬长避短
其二,题目的两种基本结构形式
第一种结构形式:
“关于”+“宾语”+“的”+“研究”
第二种结构形式:
“论”+“宾语”
须特别注意:“宾语”必须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第一种结构形式:“关于”+“宾语”+“的”+“研究”
举例:关于抵押权制度的研究
其简体形式:“宾语”+“研究”
举例:抵押权制度研究
其变体形式:“宾语”+“的”+“研究方法”
举例1:信托制度的比较研究
举例2:知识产权的经济分析
第二种结构形式:“论”+“宾语”
举例:论抵押权制度
其变体形式:“宾语”+“论”
举例:抵押权制度论
其三,题目设计的规则
学位论文题目设计的三项规则:
第一项规则:题目必须是动宾结构的短语,不能是句子
第二项规则:题目只确定研究对象,不表达作者观点
第三项规则:题目应力求明确、简短,忌冗长
结合以上题目设计的要求和规则,举一些不适当的题目设计的实例:
实例1:
博士论文题目:论宪法是安邦治国的总章程
其四,关于副题的运用
有的学位论文或者专题研究论文设有副题。运用副题,就需要理解为什么要运用副题,副题有什么作用?博士论文运用副题较常见,硕士论文运用副题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
02
三、学位论文的结构
答辩委员会成员或委员会外的专家对硕士、博士论文作鉴定、写评语,有一个内容是就论文结构表态。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要求结构合理。肯定的评语是:本文结构合理、逻辑严谨、层次清晰。什么叫“结构合理”?结构合理就是指论文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这就要求了解论文的一般结构,这里注重讲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结构。
学术论文的结构:
目录
序言
导论
本论
结论
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上述结构中,导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论文的本体;目录、序言、参考文献目录和后记,是附属部分。最重要的当然是本体。一篇完整的学位论文,其本体由导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有没有特殊的,有特殊的,所谓特殊,无非是在一般结构基础上省略了其中的某个部分,或者省略结论,或者省略导论,但无论如何不能省略本论。如果以重要性为标准进行划分,则导论和结论属于组成部分,本论属于本质部分。例如一个人,头和躯干是本质部分,四肢是组成部分。没有手臂,甚至手脚都没有,不影响人这个事物的存在,仍然是人;但没有头和躯干,光有四肢就不成其为人。同理,省略了导论、结论,不影响学术论文的本质,但学术论文的完整性大大受到损害,专家作鉴定会写上一句:结构不完整。当然,学术论文不可能没有本论,假设没有本论,就不成其为学术论文。
可见,本论部分特别重要,答辩委员会成员评价学位论文结构合理不合理,注重的是本论部分。
下面对各部分作简要说明:
(一)导论
导论起什么作用?导论的作用在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拿到一篇学术论文,通常好多万字、二三十万字,是否值得花费宝贵的时间,光看题目还难以判断,总是首先读导论,希望从导论的内容判断本文是否有阅读价值,是否值得花费时间阅读。
导论的内容,通常是交待课题,本文究竟要研究一个什么课题,这个课题的产生背景,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它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果是博士论文,通常还要交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交待论文的大体结构。
(二)结论
学术论文应当有结论,是学术研究的规律性决定的。学术研究是一个过程,有其始端和终端。导论是始端,结论是终端。结论表明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束。同时,一项研究当有其研究结果。最终得到一个什么研究结果,应当在结论部分作出概括。如果还有遗留问题没有解决,也应在结论部分指出。
从学位论文答辩的角度讲,论文要经专家鉴定,写出评语。答辩委员会成员也要审读论文,写出评语。考虑到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通常二十多万字,甚至三十多万字,专家教授通常不可能一口气读完。总是读几页,放下了,又读几页,有什么事情又放下了。经过好多次才断续读完,读到末尾,前面的内容已经模糊、记不清了。不可否认,有的评定人因时间关系不可能读完全文,阅读了导论部分,翻阅、选读几个章节,然后就写评语。如果有一个结论,概括本文的研究结果、作者的基本学术见解、本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审定人作出总的评价有莫大的帮助。这对于论文最后能否通过答辩,有极重大的意义。切不可掉以轻心!
(三)本论
本论是一篇学位论文的本质部分,没有本论就不成其为一篇论文。就象没有头和躯干不能成其为人一样。本论的内容是研究过程的反映,应当写什么,自然不用我在这里说。这里只是介绍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评价一篇论文的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是针对本论部分的结构是否合理。
1、本论部分的结构
大体上有五种:
总分结构
三分结构
四分结构
编章结构
章节结构
学期伊始,论文来袭,快来吃下小廌的安利,开始码字吧~
——小廌/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