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证道歌
永嘉大禪師
(清时避康熙帝玄烨讳遂改玄觉称元觉)
QQ群
《永嘉證道歌》
大唐慎水沙門
永嘉禪師(玄覺)撰
君不見——
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證實相,無人法,刹那滅卻阿鼻業。
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
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
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
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
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決定說,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淨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
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盤路。
調古神清風自高,貌悴骨剛人不顧。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
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
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
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
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
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
非但我今獨達了,恒沙諸佛體皆同。獅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
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
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
我師得見燃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
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松下。
優遊靜坐野僧家,閴寂安居實瀟灑。
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瑠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
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
降龍缽,解虎錫,兩鈷金環鳴曆曆。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跡。
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
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
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
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
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偽。學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認賊將為子。
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
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
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卻天魔膽。
震法雷,擊法鼓,布慈雲兮灑甘露。
龍象蹴踏潤無邊,三乘五性皆醒悟。
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彈指圓成八萬門,刹那滅卻三祇劫。
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
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無涯岸。
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祗麼得。
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
有人問我解何宗,報道摩訶般若力。
或是或非人不識,順行逆行天莫測。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閑相誑惑。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勅曹溪是。
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
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摩為初祖。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何窮數。
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二十空門元不著,一性如來體自同。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
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制。
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
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作在心,殃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旃檀林,無雜樹,鬱密森沈獅子住。
境靜林間獨自遊,飛禽走獸皆遠去。獅子兒,眾隨後,三歲便能大哮吼。
若是野幹逐法王,百年妖怪虛開口。
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裏。
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
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
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
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
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
二乘精進沒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亦愚癡,亦小呆,空拳指上生實解。
執指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揑怪。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饑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
在欲行禪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
勇施犯重悟無生,早時成佛於今在。
獅子吼,無畏說,深嗟懵懂頑皮靼。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見如來開秘訣。
有二比丘犯淫殺,波離螢光增罪結。
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銷霜雪。
不思議,解脫力,妙用恒沙也無極。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消得。
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
法中王,最高勝,恒沙如來同共證。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
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
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
日可冷,月可熱,眾魔不能壞真說。象駕崢嶸慢進途,誰見螳螂能拒轍。
大象不遊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莫將管見謗蒼蒼,未了吾今為君訣。
《無相大師行狀》
大唐翰林學士朝散大夫
行左司諫知制誥同修國史判史判館事
柱國南陽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一百戶賜紫金魚袋楊億述
溫州永嘉玄覺禪師者,永嘉人也。俗姓戴氏,丱歲出家,遍探三藏,精天臺旨觀圓妙法門。于四威儀中,常冥禪觀。後因左溪朗禪師激勵,與東陽策禪師,同詣曹溪。
初到,振錫攜瓶!繞祖三匝!!!
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來,而生大我慢?
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師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祖雲:如是如是!
于時,大眾無不愕然。——師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辭!
祖曰:返太速乎?
師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祖曰:誰知非動?
師曰:仁者自生分別!
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師曰:無生豈有意耶?
祖曰:無意誰當分別?
師曰:分別亦非意!
祖歎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時謂矣!)
策公乃留。
師翌日下山回溫江,學者輻湊,號!著禪宗悟修圓旨,自淺之深。慶州刺史魏靜,緝而成十篇,目為,及一首,並盛行於世雲爾。
:
《永嘉禅宗集》
大唐永嘉沙门元觉撰
(清时避康熙帝玄烨讳遂改玄觉称元觉)明天台山幽溪沙门传灯重编
大章分为十门。皈敬三宝第一。发宏誓愿第二。亲近师友第三。衣食诫警第四。净修三业第五。三乘渐次第六。事理不二第七。简示偏圆第八。正修止观第九。观心十门第十。
皈敬三宝第一
稽首圆满遍知觉·寂静平等本真源
相好严特非有无·慧明普照微尘刹稽首湛然真妙觉·甚深十二修多罗非文非字非言诠·一音随类皆明了稽首清净诸贤圣·十方和合应真僧执持禁戒无有违·振锡宝瓶利含识
发宏誓愿第二
卵生胎生及湿化·有色无色想非想非有非无想杂类·六道轮回不暂停我今稽首归三宝·普为众生发道心群生沉沦苦海中·愿因诸佛法僧力慈悲方便拔诸苦·不舍宏誓济含灵化力自在度无穷·恒沙众生成正觉
说此偈已。我复稽首。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僧前。承三宝力。志心发愿。修无上菩提。契从今生。至成正觉。中间决定。勤求不退。未得道前。身无横病。寿不中夭。正命尽时。不见恶相。无诸恐怖。不生颠倒。身无痛苦。心不散乱。正慧明了。不经中阴。不入地狱。畜生饿鬼。水陆空行。天魔外道。幽冥神鬼。一切杂形。皆悉不受。长得人身。聪明正直。不生恶国。不值恶王。不生边地。不受贫苦。奴婢女形。黄门二根。黄发黑齿。顽愚暗钝。丑陋残缺。盲聋喑哑。凡是可恶。毕竟不生。出处中国。正信家生。常得男身。六根完具。端正香洁。无诸垢秽。志意和雅。身心安静。不贪瞋痴。三毒永断。不造众恶。恒思诸善。不作王臣。不为使命。不愿荣饰。安贫度世。少欲知足。不长蓄积。依食供身。不行偷盗。不杀众生。不啖鱼肉。敬爱含识。如我无异。性行柔软。不求人过。不称己善。不与物诤。怨亲平等。不起分别。不生憎爱。他物不悕。自财不吝。不乐侵暴。恒怀质直。心不卒暴。常乐谦下。口无恶说。身无恶行。心不谄曲。三业清净。 在处安隐。无诸障难。窃盗劫贼。王法牢狱。枷杖钩锁。刀枪箭槊。猛兽毒虫。堕峰溺水。火烧风飘。雷惊霹雳。树折岩颓。堂崩栋朽。挝打怖畏。趁逐围绕。执捉系缚。加诬毁谤。横枉钩牵。凡诸难事。一切不受。恶鬼飞灾。天行毒厉。邪魔魍魉。若河若海。崇山穷岳。居上树神。凡是灵祇。闻我名者。见我形者。发菩提心。悉相覆护。不相侵恼。昼夜安隐。无诸惊惧。四大康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心无乱想。不有昏滞。不生断见。不着空有。远离诸相。信奉能仁。不执己见。悟解明了。生生修习。正慧坚固。不被魔摄。大命终时。安然快乐。舍身受身。无有怨对。一切众生。同为善友。所生之处。值佛闻法。童真出家。为僧和合。身身之服。不离袈裟。食食之器。不乖钵盂。道心坚固。不生憍慢。敬重三宝。常修梵行。亲近明师。随善知识。深信正法。勤行六度。读诵大乘。行道礼拜。妙味香花。音声赞呗。灯烛台观。山海林泉。空中平地。世间所有。微尘已上。悉持供养。合集功德。回助菩提。思惟了义。志乐闲静。清素寂默。不爱喧扰。不乐群居。常好独处。一切无求。专心定慧。六通具足。化度众生。随心所愿。自在无碍。万行成就。精妙无穷。正直圆明。志成佛道。 愿以此善根。普及十方界。上穷有顶。下及风轮。天上人间。六道诸身。一切含识。我所有功德。悉与众生共。尽于微尘劫。不惟一众生。随我有善根。普皆充熏饰。地狱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愿皆蒙解脱。饿鬼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愿皆蒙解脱。畜生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愿皆蒙解脱。天人阿修罗。恒沙诸含识。八苦相煎迫。南无佛法僧。因我此善根。普免诸缠缚。南无三世佛。南无修多罗。菩萨声闻僧。微尘诸圣众。不舍本慈悲。摄受群生类。尽空诸含识。归依佛法僧。离苦出三涂。疾得超三界。各发菩提心。昼夜行般若。生生勤精进。常如救头然。先得菩提时。誓愿相度脱。我行道礼拜。我诵经念佛。我修戒定慧。南无佛法僧。普愿诸众生。悉皆成佛道。我等诸含识。坚固求菩提。顶礼佛法僧。愿早成正觉。
亲近师友第三
先观三界。生厌离故。次亲善友。求出路故。次朝晡问讯。存礼数故。次审乖适如何。明侍养故。次问何所作为。明亲承事故。次瞻仰无怠。生殷重故。次数决心要。为正修故。次随解呈简。为识邪正故。次验气力。知生熟故。次见病生疑。堪进妙药故。委的审思。求谛当故。日夜精勤。恐缘差故。专心一行。为成业故。忘身为法。为知恩故。如其信力轻微。意无专志。粗行浅解。泛漾随机。触事则因事生心。缘无则依无息念。既非动静之等观。则顺有无之得失。然道不浪阶。随功涉位耳。
衣食诫警第四
衣食由来。长养栽种。垦土掘地。盐煮蚕蛾。成熟施为。损伤物命。令他受死。资给自身。但畏饥寒。不观死苦。杀他活己。痛哉可伤。兼用农功。积力深厚。何独含灵致命。亦乃信施难消。虽复出家。何德之有。噫。夫欲出超三界。未有绝尘之行。徒为男子之身。而无丈夫之志。但以终朝扰扰。竟夜昏昏。道德未修。衣食斯费。上乖宏道。下阙利生。中负四恩。诚以为耻。故智人思之。宁有法死。不无法生。徒自痴迷。贵身贱法耳。
净修三业第五
贪瞋。邪见。意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口业。杀。盗。淫。身业。夫欲志求大道者。必先净修三业。然后于四威仪中。渐次入道。乃至六根所对。随缘了达。境智双寂。冥乎妙旨。 云何清净身业。深自思惟。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检摄三愆。谓杀盗淫。慈悲抚育。不伤物命。水陆空行。一切含识。命无大小。等心爱护。蠢动蜎飞。无令毁损。危难之流。殷勤拔济。方便救度。皆令解脱。于他财物。不与不取。乃至鬼神有主物。一针一草。终无故犯。贫穷乞丐。随己所有。敬心施与。令彼安隐。不求恩报。作是思惟。过去诸佛。经无量劫。行檀布施。象马七珍。头目髓脑。乃至身命。舍而无吝。我今亦尔。随有施与。欢喜供养。心无吝惜。于诸女色。心无染着。凡夫颠倒。为欲所醉。耽荒迷乱。不知其过。如捉花茎。不悟毒蛇。智人观之。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热铁。不以为喻。柱铜铁床。焦背烂肠。血肉糜溃。痛彻心髓。作如是观。惟苦无乐。革囊盛粪。脓血之聚。外假香涂。内惟臭秽。不净流溢。虫蛆住处。鲍肆厕孔。亦所不及。智者观之。但见发毛爪齿。薄皮厚皮。血肉汗泪。涕唾脓脂。筋脉脑膜。黄痰白痰。肝胆骨髓。肺脾肾胃。心膏榜胱。大肠小肠。生脏熟脏。屎尿臭处。如是等物。一一非人。识风鼓击。妄生言语。诈为亲友。其实怨妒。败德障道。为过至重。应当远离。如避怨贼。是故智者观之。如毒蛇想。宁近毒蛇。不亲女色。何以故。毒蛇杀人。一死一生。女色系缚。百千万劫。种种楚毒。苦痛无穷。谛察深思。难可附近。是故智者。切检三愆。改往修来。背恶从善。不杀不盗。放生布施。不行淫秽。常修梵行。日夜精勤。行道礼拜。归凭三宝。志求解脱。于身命财。修三坚法。知身虚幻。无有自性。色即是空。谁是我者。一切诸法。但有假名。无有定实。是我身者。四大五阴。一一非我。和合亦无。内外推求。如水聚沫。浮泡阳??。芭蕉幻化。镜像水月。毕竟无人。无明不了。妄执为我。于非实中。横生贪着。杀生偷盗。淫秽荒迷。竟夜终朝。矻矻造业。虽非真实。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作是观时。不以恶求。而养身命。应自观身。如毒蛇想。为治病故。受于四事。身着衣服。如裹痈疮。口?滋味。如病服药。节身俭口。不生奢泰。闻说少欲。深乐修行。故经云。少欲头陀。善知止足。是人能入贤圣之道。何以故。恶道众生。经无量劫。阙衣乏食。叫唤号毒。饥寒切楚。皮骨相连。我今暂阙。未足为苦。是故智者。贵法贱身。勤求至道。不顾形命。是名净修身业。 云何净修口业。深自思惟。口之四过。生死根本。增长众恶。倾覆万行。递相是非。是故智者。欲?其源。断除虚妄。修四实语。正直。柔软。和合。如实。此之四语。智者所行。何以故。正直语者。能除绮语。柔软语者。能除恶口。和合语者。能除两舌。如实语者。能除妄语。正直语者有二。一称法说。命诸闻者。信解明了。二称理说。令诸闻者。除疑遣惑。柔软语亦二。一者安慰语。令诸闻者。欢喜亲近。二者宫商清雅。令诸闻者。爱乐受习。和合语者亦二。一事和合。见斗诤人。谏劝令舍。不自称誉。卑逊敬物。二理和合。见退菩提心人。殷勤劝进。善能分别菩提烦恼。平等一相。如实语者亦二。一事实者。有则言有。无则言无。是则言是。非则言非。二理实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涅槃。常住不变。是以智者。行四实语。观彼众生。旷劫已来。为彼四过。之所颠倒。沉沦生死。难可出离。我今欲拔其源。观彼口业。唇舌牙齿。咽喉脐响。识风鼓击。音出其中。由心因缘。虚实两别。实则利益。虚则损减。实是起善之根。虚是生恶之本。善恶根本。由口言诠。诠善之言。名为四正。诠恶之语。名为四邪。邪则就苦。正则归乐。善是助道之缘。恶是败德之本。是故智者。要心扶正。实语自立。诵经念佛。观语实相。言无所存。语默平等。是名修口业。 云何净修意业。深自思惟。善恶之源。皆从心起。邪念因缘。能生万恶。正观因缘。能生万善。故经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当知心是万法之根本也。云何邪念。无明不了。妄执为我。我见坚固。贪瞋邪见。横计所有。生诸染着。故经云。因有我故。便有我所。故起于断常六十二见。见思相续。九十八使。三界生死。轮回不息。当知邪念。众恶之本。是故智者。制而不随。云何正观。彼我无差。色心不二。菩提烦恼。本性无殊。生死涅槃。平等一照。故经云。离我我所。观于平等。我及涅槃。此二皆空。当知诸法。但有名字。故经云。乃至涅槃。亦但有名字。又云。文字性离。名字亦空。何以故。法不自名。假名诠法。法既非法。名亦非名。名不当法。法不当名。名法无当。一切空寂。故经云。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是以妙相绝名。真名非字。何以故。无为寂灭。至极微妙。绝相离名。心言路绝。当知正观。溯源之要也。是故智者。正观因缘。万惑斯遣。境智双忘。心源净矣。是名净修意业。
三乘渐次第六
夫妙道冲微。理绝名相之表。至真虚寂。量越群数之外。而能无缘之慈。随有机而感应。不二之旨。逐根性而区分。顺物忘怀。施而不作。终日说示。不异无言。设教多途。无乖一揆。是以大圣慈悲。随机利物。统其幽致。群籍非殊。中下之流。观谛缘而自小。高上之士。御六度而成大。 由是品类愚迷。无能自晓。或因说而悟解。故号声闻。原其所修。四谛而为本行。观无常而生恐。念空寂以求安。患六道之轮回。恶三界之生死。见苦常怀厌离。断集恒畏其生。证灭独契无为。修道惟论自度。大誓之心未普。摄化之道无施。六和之敬空然。三界之慈靡运。因乖万行。果阙圆常。六度未修。非小何类。如是则声闻之道也。 或有不因他说。自悟非常。偶缘散而体真。故名缘觉。原其所习。十二因缘。而为本行。观无明而即空。达诸行而无作。二因既非其业。五果之报何酬。爱取有以无疵。老死亦何所累。故能翛然独脱。净处幽居。观物变而悟非常。睹秋零而入真道。四仪庠序。摄心虑以恬愉。性好单栖。憩闲林而自适。不欣说法。现神力以化他。无佛之世出兴。作佛灯之后??。身惟善寂。意玩清虚。独宿孤峰。观物散灭。利他不普。自益未圆。于下有胜。于上不足。两非其类。位取中乘。如此。辟支佛道也。如其根性本明。元功宿着。学非博涉。解自先知。心无所缘。而能利物。慈悲至大。爱见之所不拘。终日度生。不见生之可度。一异齐旨。解惑同源。人法俱空。故名菩萨。原其所修。六度而为正因。行施。则尽命倾财。持戒。则吉罗无犯。忍辱。则深明非我。割截何伤。安耐毁誉。八风不动。精进。则勤求至道。如救头然。自行化他。刹那之顷无间。禅那。则身心寂怕。安般希微。住寂定以自资。运四仪而利物。智慧。则了知缘起。自性无生。万法皆如。真源至寂。虽知烦恼无可舍。菩提无可取。而能不证无为。度生长劫。广修万行。等观群方。下及谛缘。上该不共。大誓之心普被。四摄之道通收。总三界以为家。括四生而为子。悲智双运。福慧两严。超越二乘。独居其上。如是则大乘之道也。是以一真之理。逐根性以阶差。取益随机。三乘之唱备矣。 然而至理虚元。穷微绝妙。尚非其一。何是于三。不三之三而言三。不一之一而言一。一三非三尚不三。三一之一亦何一。一不一。自非三。三不三。自非一。非一一非。三不留。非三三非。一不立。不立之一。本无三。不留之三。本无一。一三本无。无亦无。无无。无本。故绝妙。如是。则一何所分。三何所合。合分自于人耳。何理异于言哉。譬夫三兽渡河。河一宁从兽合。复何独河非兽合。亦乃兽不河分。河尚不成三河。岂得以河而合兽。兽尚不成一兽。岂得以兽而三河。河非兽而何三。兽非河而何一。一河独包三兽。而河未曾三。三兽共履一河。而兽未尝一。兽之非一。明其足有长短。河之不三。知其水无深浅。水无深浅。譬法之无差。足有短长。类智之有明昧。如是。则法本无三。而人自三耳。今之三乘之初。四谛最标其首。法之既以无差。四谛亦何非大。而言声闻同观之位。居其小者哉。是知谛似于河。人之若兽。声闻最劣。与兔为俦。虽复奔波。宁穷浪底。未能知其深极。位自居卑。何必观谛之流。一概同其成小。如其智照高明。量齐香象。则可以穷源尽际。焕然成大矣。故知下智观者。得声闻果。中智观者。得缘觉果。上智观者。得菩萨果。明宗皎然。岂容图度者矣。是以声闻见苦而断集。缘觉悟集散而观离。菩萨了达真源。知集本无和合。三人同见四谛。证果之所差殊。良由观有浅深。对照明其高下耳。是以下乘行下。中上之所未修。上乘行上。而修中下。中行中下。不修于上。上中下之在人。非谛令其大小耳。然三乘虽殊。同归出苦之要。声闻虽小。见爱之惑已祛。故于三界无忧。分段之形灭矣。三明照耀开朗。八万之劫现前。六通纵任无为。山壁游之直渡。时复空中行住。或坐卧之安然。泛沼则轻若鸿毛。涉地则犹如履水。九定之功满足。十八之变随心。然三藏之佛。望六根清净位。有齐有劣。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佛尚为劣。二乘可知。望上断伏虽殊。于下迷悟有隔。如是则二乘何咎。而欲不修者乎。如来为对大根。引归宝所。令修种智。同契圆伊。或毁或誉。抑扬当时耳。凡夫不了。预畏被呵。宁知见爱尚存。去二乘而甚远。虽复言其修道惑使诸所不祛。非惟身口未端。亦乃心由谄曲。 见生自意。解背真诠。圣教之所不依。明师未曾承受。根缘非唯宿习。见解未预生知。而能世智辨聪。谈论以之终日。时复牵于经语。曲会私情。纵邪说以诳愚人。拨因果而排罪福。顺情则嬉怡生爱。违意则????怀瞋。三受之状固然。称位乃俦菩萨。初篇之非未免。过人之衅又萦。大乘之所不修。而复讥于小学。恣一时之强口。谤说之患铿然。三途苦轮报之长劫。哀哉。吁哉。言及怆然悲酸矣。 然而达性之人。对境弥加其照。忘心之士。相善不涉其怀。况乎三业之邪非。宁有历心于尘滴。是以鉴元之侣。净三受于心源。涤秽之流。扫七支于身口。无情罔侵尘业。有识无恼蜎螟。幽涧未足比其清。飞雪无以方其素。养德若羽群扬翅。望星月以穷高。弃恶若鳞众惊钩。投江瀛而尽底。元曦惭其照远。上界恧以缘消。境智合以圆虚。定慧均而等妙。桑田改而心无易。海岳迁而志不移。 而能处愦非喧。凝神挺照。心源明净。慧解无方。观法性而达真如。鉴金文而依了义。如是则一念之中。何法门而不具。 如其妙慧未彰。心无准的。解非契理行阙超尘。乖法性而顺常情。背圆诠而执权说。如是。则次第随机。对根源而设教矣。是以叙其纲纪。委悉余所未明。深浅宗途。略言其趣。三乘之学。影响知其分位耳。
事理不二第七
夫妙悟通衢。则山河非壅。迷名滞相。则丝毫成隔。然万法本源。由来实相。尘沙惑趣。原是真宗。故物像无边。般若无际者。以其法性本真。了达成智故也。譬夫行由通径。则万里可期。如其触物冲渠。则终朝域内。以其不知物有无形之畔。渠有穷虚之域故也。是以学游中道。则实相可期。如其执有滞无。则终归边见。以其不知。有有非有之相。无有非无之实故也。今之色像纷纭。穷之则非相。音声吼唤究之则无言。迷之。则谓有形声。悟之。则知其阒寂。如是。则真谛不乖于事理。即事理之体元真。妙智不异于了知。即了知之性元智。然而妙旨绝言。假文言以诠旨。真宗非相。假名相以标宗。譬夫象非雪山。假雪山而类象者。此但取其能类耳。岂以雪山而为象耶。今之法非常而执有。假非有以破常。性非断而执无假非无而破断。类如净非水灰。假水灰而洗净者。此但取其能洗耳。岂以水灰而为净耶。故知中道不偏。假二边而辨正。断常非是。寄无有以明非。若有若无言既非。非有非无亦何是信知妙达元源者。非常情之所测也。何者。妄非愚出。真不智生。达妄名真。迷真曰妄。岂有妄随愚变。真逐智回。真妄不差。愚智自异耳。夫欲妙识元宗。必先审其愚智。善须明其真妄。若欲明其真妄。复当究其名体。名体若分。真妄自辨。真妄既辨。愚智迢然。是以愚无了智之能。智有达愚之实。故知非智无以明其真妄。非智莫能辨其名体。何者。或有名而无体。或因体而施名。名体混绪。实难穷究矣。是以体非名而不辨。名非体而不施。言体必假其名。语名必藉其体。今之体外施名者。此但名其无体耳。岂有体当其名耶。譬夫兔无角以施名。此则名其无角耳。岂有角当其名耶。无体而施名者。则名无实名也。名无实名。则所名无也。所名既无。能名不有也。何者。设名本以名其体。无体何以当其名。言体本以当其名。无名何以当其体。体无当而非体。名无名而非名。此则何独体而元虚。亦乃名而本寂也。然而无体当名。由来若此。名之体当。何所云为。夫体不自名。假他名而名我体。名非自设。假他体而施我名。若体之未形。则名何所名。若名之未设。则体何所明。然而明体虽假其名。不为不名而无体耳。设名。要因其体。无体。则名之本无。如是。则体不名生。名生于体耳。今之体在名前。名从体后。辨者如此。则设名以名其体。故知体是名源耳。则名之所由。缘起于体。体之元绪。何所因依。夫体不我形。假缘会而成体。缘非我会。因会体而成缘。若体之未形。则缘何所会。若缘之未会。则体何所形。体形则缘会而形。缘会则体形而会。体形而会。则明形无别会。形无别会。则会本无也。缘会而形。则明会无别形。会无别形。则形本无也。是以万法从缘。无自体耳。体而无自。故名性空。性之既空。虽缘会而非有。缘之既会。虽性空而不无。是以缘会之有。有而非有。性空之无。无不当无。何者。会即性空。故言非有。空即缘会。故曰非无。今言不有不无者。非是离有。别有一无也。亦非离无。别有一有也。如是。则明法非有无。故以非有非无名耳。不是非有非无。既非有无。又非非有。非非无也。如是。则何独言语道断。亦乃心行处灭也。
简示偏圆第八
戒中三。应须具。一摄律仪戒。谓断一切恶。二摄善法戒。谓修一切善。三饶益有情戒。谓誓度一切众生。 定中三。应须别。一安住定。谓妙性天然。本自非动。二引起定。谓澄心寂怕。发莹增明。三办事定。谓定水凝清。万像斯鉴。 慧中三。应须别。一人空慧。谓了阴非我。即阴中无我。如龟毛兔角。二法空慧。谓了阴等诸法。缘假非实。如镜像水月。三空空慧。谓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 见中三。应须识。一空见。谓见空而见非空。二不空见。谓见不空。而见非不空。三性空见。谓见自性。而见非性。 偏中三。应须简。一有法身。无般若解脱。二有般若。无解脱法身。三有解脱。无法身般若。有一无二。故不圆。不圆。故非性。又偏中三。应须简。一有法身般若。无解脱。二有般若解脱。无法身。三有解脱法身。无般若。有二无一故不圆。不圆故非性。 圆中三。应须具。一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二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三解脱寂灭。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举一即具三。言三体即一。此因中三德。非果上三德。欲知果上三德。法身有断德。迩因断惑而显德。故名断德。自受用身有智德。具四智真实功德故。他化二身。有大恩德。他受用身。于十地菩萨。有恩德故。三种化身。于菩萨。二乘。异生。有恩故。三谛四智。除成所作智。为缘俗谛故。然法无浅深。而照之有明昧。心非垢净。而解之有迷悟。创入初心。迷复何非浅。终契圆理。达始何非深。迷之失理而自差。悟之失差而即理。迷悟则同其致。故渐次名焉。
正修止观第九
奢摩他颂。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夫念非忘尘而不息。尘非息念而不忘。尘忘。则息念而忘。念息。则忘尘而息。忘尘而息。息无能息。息念而忘。忘无所忘。忘无所忘。尘遗非对。息无能息。念灭非知。知灭对遗。一向冥寂。阒尔无寄。妙性天然。如火得空。火则自灭。空喻妙性之非相。火比妄念之不生。其辞曰。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昭。契本真空的的。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若以知知寂。此非无缘知。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手。若以自知知。亦非无缘知。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为无知。自性了然故。不同于木石。手不执如意。亦不自作拳。不可为无手。以手安然故。不同于兔角。 复次修心渐次者。夫以知知物。物在知亦在。若以知知知。知知则离物。物离犹知在。起知知于知。后知若生时。前知早已灭。二知既不并。但得前知灭。灭处为知境。能所俱非真。前则灭。灭引知。后则知。知续灭。生灭相续。自是轮回之道。 今言知者。不须知知。但知而已。则前不接灭。后不引起。前后断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知体既已灭。豁然如托空。寂尔少时间。惟觉无所得。即觉无觉。无觉之觉。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冥然绝虑。乍同死人。能所顿忘。纤缘尽净。阒尔虚寂。似觉无知。无知之性。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领会难为。 奢摩他之余。入初心时。三不应有。一恶。谓思惟世间五欲等因缘。二善。谓思惟世间杂善等事。三无记。谓善恶不思。阒尔昏住。 复次初修心人。入门之后。须识五念。一故起。二串习。三接续。四别生。五即静。故起念者。谓起心思惟世间五欲。及杂善等事。串习念者。谓无心故忆。忽尔思惟。善恶等事。接续念者。谓串习忽起。知心驰散。又不制止。更复续前。思惟不住。别生念者。谓觉知前念是散乱。即生惭愧改悔之心。即静念者。谓初坐时。更不思惟世间善恶。及无记等事。即此作功。故言即静。串习一念。初心者多。接续故起二念。懈怠者有。别生一念惭愧者多。即静一念。精进者有。串习。接续。故起。别生。四念为病。即静一念为药。虽复药病有殊。总束俱名为念。得此五念停息之时。名为一念相应。一念者。灵知之自性也。然五念是一念枝条。一念是五念根本。 复次若一念相应之时。须识六种料简。一识病。二识药。三识对治。四识过生。五识是非。六识正助。第一病者有二种。一缘虑。二无记。缘虑者。善恶二念也。虽无差殊。俱非解脱。是故总束。名为缘虑。无记者。虽不缘善恶等事。然俱非真心。但是昏住。此二种名为病。第二药者亦有二种。一寂寂。二惺惺。寂寂。谓不念外境善恶等事。惺惺。谓不生昏住无记等相。此二种名为药。 第三对治者。以寂寂治缘虑。以惺惺治昏住。用此二药。对破二病。故名对治。 第四过生者。谓寂寂久。生昏住。惺惺久。生缘虑。因药发病。故曰过生。 第五识是非者。寂寂不惺惺。此乃昏住。惺惺不寂寂。此乃缘虑。不惺惺不寂寂。此乃非但缘虑。亦乃入昏而住。亦寂寂亦惺惺。非唯历历。兼复寂寂。此乃还源之妙性也。此四句者。前三句非。后一句是。故云识是非。 第六正助者。以惺惺为正。以寂寂为助。此之二事。体不相离。犹如病者。因杖而行。以行为正。以杖为助。夫病者欲行。必先取杖。然后方行。修心之人。亦复如是。必先息缘虑。令心寂寂。次当惺惺。不致昏沉。令心历历。历历寂寂。二名一体。更不异时。譬夫病者欲行。阙杖不可。正行之时。假杖故能行。作功之人。亦复如是。历历寂寂。不得异时。虽有二名。其体不别。又曰。乱想是病。无记亦病。寂寂是药。惺惺亦药。寂寂破乱想。惺惺治无记。寂寂生无记。惺惺生乱想。寂寂虽能治乱想。而复还生无记。惺惺虽能治无记。而复还生乱想。故曰。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寂寂为助。惺惺为正。思之。 复次料简之后。须明识一念之中五阴。谓历历分别。明识相应。即是识阴。领纳在心。即是受阴。心缘此理。即是想阴。行用此理。即是行阴。污秽真理。即是色阴。此五阴者。举体即是一念。此一念者。举体全是五阴。历历见此一念之中。无有主宰。即有空慧。见如幻化。即法空慧。是故须识此五念。及六种料简。愿弗嫌之。如取真金。明识瓦砾。及以伪宝。但尽除之。纵不识金。金体自现。何忧不得。
毗婆舍那颂。 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则了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所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生无能生。虽智而非有。了无所了。虽境而非无。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妙悟萧然。如火得薪。弥加炽然。薪喻发智之多境。火比了境之妙智。其辞曰。达性空而非缚。虽缘假而非着。有无之境双照。中观之心历落。若智了于境。即是境空智。如眼了花空。是了花空眼。若智了于智。即是智空智。如眼了眼空。是了眼空眼。智虽了境空。及以了智空。非无了境智。境空智犹存。了境智空智。无境智不了。如眼了花空。及以了眼空。非无了花眼。花空眼犹有。了花眼空眼。无花眼不了。复次。一切诸法。悉假因缘。因缘所生。皆无自性。一法既尔。万法皆然。境智相从。于何不寂。何以故。因缘之法。性无差别故。今之三界轮回。六道升降。净秽苦乐。凡圣差殊。皆由三业四仪六根所对。随情造业。果报不同。善则受乐。恶则受苦。故经云。善恶为因。苦乐为果。当知法无定相。随缘构集。缘非我有。故曰性空。空故非异。万法皆如。故经云。色即是空。四阴亦尔。如是则何独凡类缘生。亦乃三乘圣果皆从缘有。是故经云。佛种从缘起。是以万机丛凑。达之者则无非道场。色像无边。悟之者则无非般若。故经云。色无边故。当知般若亦无边。何以故。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则了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所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生无能生。则内智寂寂。了无所了则外境如如。如寂无差。境智冥一。万累都泯。妙旨存焉。故经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如是则妙旨非知。不知而知矣。 优毕叉颂。 夫定乱分歧。动静之源莫二。愚慧乖路。明闇之本非殊。群迷。从暗而背明。舍静以求动。众悟。背动而从静。舍暗以求明。明生。则转愚成慧。静立。则息乱成定。定立。由乎背动。慧生。因乎舍暗。暗动连系于樊笼。静明相趋于物表。物不能愚。功由于慧。烦不能动。功由于定。定慧更资于静明。愚乱相缠于暗动。动而能静者。即乱而定也。暗而能明者。即愚而慧也。如是。则暗动之本无差。静明由兹合道。愚乱之源非异。定慧于是同宗。宗同。则无缘之慈。定慧。则寂而常照。寂而常照。则双与。无缘之慈。则双夺。双夺。故优毕叉。双与故毗婆舍那。以奢摩他故。虽寂而常照。以毗婆舍那故。虽照而常寂。以优毕叉故。非照而非寂。照而常寂。故说俗而即真。寂而常照。故说真而即俗。非寂非照。故杜口于毗耶。
观心十门第十
复次观心十门。初则言其法尔。次则出其观体。三则语其相应。四则警其上慢。五则诫其疏怠。六则重出观体。七则明其是非。八则简其诠旨。九则触途成观。十则妙契元源。 第一言其法尔者。夫心性虚通。动静之源不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鉴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消。佛眼之功圆着。是以三谛一境。法身之理恒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脱之应随机。非纵非横。圆伊之道元会。故知三德妙性。宛尔无乖。一心深广难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为道者。可谓寻流而得源矣。 第二出其观体者。祇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第三语其相应者。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依报与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依报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香台宝阁。严土化生。 第四警其上慢者。若不尔者。则未相应也。 第五诫其疏怠者。然渡海应须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必须入观。非观无以明心。心尚未明。相应何日。思之勿自恃也。 第六重出观体者。祇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无。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无。 第七明其是非者。心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是有是无。即堕是。非有非无。即堕非。如是。祇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今以双非。破两是。是破非是。犹是非。又以双非。破两非。非破非非。即是是。如是。祇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是非之惑。绵微难见。神清虑静。细而研之。 第八简其诠旨者。然而至理无言。假文言以明其旨。旨宗非观。藉修观以会其宗。若旨之未明。则言之未的。若宗之未会。则观之未深。深观。乃会其宗。的言。必明其旨。旨宗。既其明会。言观。何得复存耶。 第九触途成观者。夫再演言辞。重标观体。欲明宗旨无异。言观。有逐方移。移言。则言理无差。改观。则观旨不异。不异之旨即理。无差之理即宗。宗旨一而二名。言观明其弄引耳。 第十妙契元源者。夫悟心之士。宁执观而迷旨。达教之人。岂滞言而惑理。理明则言语道断。何言之能议。旨会则心行处灭。何观之能思。心言不能思议者。可谓妙契寰中矣。
·永嘉禅宗集终·
溫大寶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