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法新闻探访甘肃红枣之乡家家种红枣年收

甘肃靖远红枣之乡——小口,那里出产的红枣在全国小有名气。9月28日,记者探访靖远县石门乡茨滩村、炭窑社、小口村等地发现,紧邻黄河的几个村庄靠着红枣站稳脚跟,有人办起农家乐,还有人搞起了奇石生意。

当地家家种红枣每年收入七八万

9月28日,沿着崎岖的山路,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从靖远县城出发,经过大约两小时的车程,前往红枣之乡——小口。

车行至茨滩村附近,前路被黄河阻隔,正在发愁无路通行时,有村民招呼说,河里的摆渡船可以渡人,也可以渡车。几分钟后,果真有一艘平整的渡船驶来,等在对岸的货车和记者的车辆一起开了上去。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摄影记者黑克枣茨滩黄河渡口是看法新闻记者去探访小口大枣的必经之路,乘坐摆渡船一辆车20元

“这里的村庄家家户户都种红枣,并非只有小口。”问起小口红枣的含义,当地一名老乡告诉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小口是当地的一个村庄的名字,因为盛产红枣而出名,周围的安韦、茨滩、坝滩、石门等村同样有大规模的红枣,具有“久旱亦可结实”,鲜枣果大粒重、香脆可口,干枣久放不干、肉厚味浓、营养丰富等特点,是食用、药用兼可的优良食品。

由于产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千百年来悠久的栽培历史和科学成熟的栽培管理技术,年枣园面积亩,挂果枣树达5.1万多株,年产大枣约70万公斤,产值达多万元。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小口大枣”产区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年栽培面积已遍及全县7个乡镇达到2.2万亩,年产量万公斤,已发展成为该县一大优势产业,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摄影记者黑克9月27日,看法新闻记者在靖远县石门乡炭窑社采访收获大枣的农民。小口大枣是甘肃省靖远县特产,因原产于该县石门乡小口村而得名。

在坝滩村附近,可以看到,紧邻着黄河岸边,家家户户都种植着大量的枣树,大部分红枣都已成熟,像是一盏盏小型的红灯笼挂在枝头,还有一些等不及主人采摘掉落在地。

而在炭窑社,一些农户正在收枣。霍大姐告诉记者,和不少农户一样,他们家种了棵左右的枣树,丈夫平时断断续续外出打工,靠着家人的勤奋以及红枣的收入,两个孩子上学。“红枣每年能够卖出七八万元,希望今年的价格好一些。”霍大姐说,农民卖枣有鲜枣和干枣两种,来不及卖出的,只能晒干出售,“每年都有商人前来收购,一车一车往外运,希望今年的价格好一些。”

有人办起农家乐有人搞起黄河奇石

沿途探访时记者看到,路边不时能够见到一些挂着牌子的小饭店、农家乐等,当地人正在靠着红枣采摘,做起配套的旅游生意。

在炭窑社公路边开店的何先生说,他开了一个百货商店,游客走到这里可以临时购买各种生活用品,根据大家的需求,他和爱人还可以做一些农家饭。记者注意到,在厨房门口,堆着不少光滑而且带有花纹的石头。“这都是我们捡的,看起来好看,一些游客还会花钱购买,其中一块石头有人花了0元钱的高价。”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摄影记者黑克村民在黄河岸边捡石头,造型奇特的时候可以卖上好价钱

何先生的弟弟何福看到记者一行,热情地邀请大家到家中欣赏自己捡到的黄河奇石。何福说,因为紧邻着黄河,加上周边全是山,所以各种造型的石头引起了村民的兴趣,哥哥等经常去捡,并对外出售,自己也喜欢上了这一“工作”。“平时没事了我就进山或者到黄河边上去,寻找看起来不错的石头。”何福说,以前出去打工,每年能挣几万块钱,现在光是捡到的石头也能卖出几万元钱,所以不准备外出打工了。

何福家的院子内堆着不少石头,被分门别类放置,最贵重的则被放在堂屋的条几上。“这块是福寿绵长石,你看线条连绵不断。这块是人字形石,上面的文字很清晰。”何福对自己捡来的石头很有信心,如数家珍,色泽、质地、纹路等进行一一介绍。

何福说,虽然这些石头没有什么生产成本,但是自己每天都在山沟或者黄河边上翻捡,对体力要求也很大,造型奇特的石头,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捡到一块,而且需要运气,一年差不多能捡回10来吨石头。“村里有不少人都开始捡石头,这其实需要眼光和学问。”何福说,他经常观看关于奇石的电视节目、书籍等,也从网上浏览相关信息,这才能够发现那些潜在的“宝贝”。

记者注意到,当地村民已经有人开办起了奇石商店,专门对外出售各种奇石。而何福表示,红枣保证村民的收入,奇石就是未来的第三产业发展方向,“现在生活好过了,所以有闲心收藏石头,希望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董振杰

编辑/武玉姗

嘘~~







































北京白癜风介绍
钙泊三醇软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df/8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