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年后,孤独的山间,掩藏着一座极不协调

站在那个由石块垒成的小圆包旁,两眼凝视着正前方——红军北上的方向。

这里视野开阔,远离喧嚣,十分静谧。

周围十分空旷,只此一座孤坟。我们蹲下,双手抚摸着那个墓碑——这是我们此次寻访流落红军遇到的唯一一处汉族风格的墓碑——冥冥中,这座墓就应出现于此。

给我们带路的那位穿红衣服的女人,是唐耀富的孙媳,名叫热么,她的话证实了我的判断:“这是爷爷生前特地选好的墓地,他叮嘱一定要长眠这里。”

这就对了。

山间,那一座极不协调的孤坟

《虔洁:流落红军及后代生存状态调查》(14)

章夫高虹

连日来,越野车在草原、高山与河谷地带来回穿梭,雪山、青草、喇嘛庙这些藏区特有的风景,在我们眼里不断变换着。让人心旷神怡,留恋忘返。

巴西乡地处平地与山区交界的过度地带,这里的山还算不上大,一层一层的台地层层叠叠、蜿蜒而上,再往上走,才是山的部分。那些台地看似不高,但因为是高海拔地区,要随便穿越也实属不易。台地多半是黄土形成,千百年来,这里祖祖辈辈的人们就在台地间休养生息。

背靠青山,面对青山。越野车从班佑翻过阿俄垭口后,便进入农区,两山相对,夹着一条河流,这样的地势在农区随处可见。山沟由道路与河流组成,一篷篷叫得出名字叫不出名字的高原植物,零乱地散落在山间,因为缺氧,一眼望去,没能看到什么栋梁之材。虽略显特色,但高原紧紧扼住了自然界命运的喉咙,远远没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出来”的景致。

台地上是一片接着一片的庄稼地,庄稼地与庄稼地间藏着一座孤墓,如果不仔细看,很难查到。我们为寻这墓而来,走过一片又一片的庄稼地之后,那位穿着红色衣服的带路人依然重复着“马上就到了”,身轻如燕的她疾行在前面,我们只得小跑跟进。正当我们怀疑是不是带错了路时,红色衣服伸出的手端端地指着一处角落——“那就是你们要找的墓地。”

我们顺着红色所指的方向望去,疾步前往,模糊的目标逐渐清晰——那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坟墓,一堆乱石隆起的小包前,随便放了一块大理石墓碑而已,还算工整的青黑墓碑上端,镌刻着两条龙,一朵已经泛白的大红花拴在上面,怎么看去都有一种不协调之感。

整个山间,仅此一座孤坟。

乱石堆下埋着我们要找的红军战士——唐耀富,墓碑上两边是一幅用隶书写成的醒目联句——

高风传乡里,亮节照后人。

墓碑中间上书——

告故慈父唐吆富府君之墓

碑两边依次排列的内容是——

年在四川巴中参加工农红军,于年8月在草地求吉郎洼因负伤掉队,于年因病去世。

最后落款——

孝女波嘎,孙男唐真扎西,孙媳热么,重孙白玛章、扎西让德、索郎扎西,叩拜。

墓碑上的排版和布局,都是标准的汉族风格样式。墓的主人,生卒年月,生平事迹,社会关系……在简短的墓碑上描述得清清楚楚。

这样的墓镶嵌在这样一个山体上,我们感受到了另一种不协调。

这坟茔为何要远离人们视线?为何不进入陵园?为何要放在这高高的台地之上?死者有什么话要告诉我们这些生者?难道唐耀富一直没能融入到他那个藏民族家庭?

……众多疑问和两种不协调的夹击之下,我陡然间悟出了一种特别的深意。

在山腰间的台地上步行近半个钟头,站在那个由石块垒成的小圆包旁,两眼凝视着正前方——红军北上的方向。我们恍然感觉到这里视野开阔,远离喧嚣,十分静谧。

我们蹲下,双手抚摸着那个墓碑——这是我们此次寻访流落红军遇到的唯一一处汉族风格的墓碑,特别激动,也特别感慨——此刻,我没有一丝不协调,冥冥中反而觉得这座墓地就应出现在此。

给我们带路的那位穿红衣服的女人,是唐耀富的孙媳,名叫热么,她的话证实了我的判断:“这是爷爷生前特地选好的墓地,他叮嘱一定要长眠在这里。”

这就对了。

对于坎坷一生的唐耀富而言,政治生命远远重于他的自然生命,他要用一辈子的辛和苦,血和泪,荣和辱,来告诉他的子孙后代——你们的先辈不仅仅是一位流落红军,更是一位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你们应该感到荣光。

这是我们此次寻访流落红军遇到的,唯一一处汉族风格的墓碑。旁边的尼玛石有些不协调。

唐耀富系巴西乡长安寨人。

车过巴西乡政府后,会折一个九十度的弯,绕到乡政府背后,便是长安寨。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条件,巴西乡在若尔盖县都堪称一流,以前人们都称巴西地区,现在周围的几个乡镇,之前都下辖巴西区,巴西乡现在的地位也仅次于班佑乡。县城有不少干部之前都在巴西乡工作,陪同我们一起的徐绍勇主任以前也在巴西乡干过,他戏称,若干年来,巴西乡成为调往县城的一个重要跳板。也就是说,你只要在巴西乡工作,今后调进县城所在部门的机会就会很大。很大程度上讲,巴西乡成了若尔盖县各个部门的“黄埔军校”。

长安寨就在巴西乡政府的背后,条件应该不错。

初秋下午的阳光暖暖的,十分诱人,可长安寨很安静,新修的寨上却少见到晒太阳的人。在乡干部的指引下,我们径直来到热么家,这同样是一个藏式小院,院门虚掩着,轻轻一推,阳光洒落在院落里,明晃晃的。院里一派寂静,没有人,直到我们正准备退出来时,方发现院内一排房子前的矮椅上躺着一个老人,此人面色乌黑,走近一看,如果不是两只眼睛转动,枯萎得如一具木乃伊。

原来她就是波尕,流落红军唐耀富的女儿。才74岁的年纪,却已衰老得如过百岁。我们问她话,她也只能断断续续地用藏语回答我们,彼此都听不懂,交流无法进行。

波尕的儿子不在家,我们等了一会儿,其儿媳妇热么方急匆匆地赶回来。我们正欲了解唐耀富的前世今生,热么显然误会了我们此行的意图,她从家里找出一本年颁发的已经掉色的“流落红军证书”后,就一直陈述家里经济状况如何如何差,婆婆的身体如何如何不好……目的只有一个,请求上级给予解决。

我们十分理解她的心情,反复说明我们是作家,是来了解关于唐耀富及其他们相关故事的,我们也会将他们一家的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同行的县乡领导也明确表示,她的情绪才稍微好一些。

流落红军唐耀富的女儿波尕及儿媳妇热么。

对于我们的采访,热么说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好在她立即打电话给自己的老公唐真扎西,此刻,唐真扎西正在若尔盖县城打工,他的汉语很好,也很健谈,我们在电话里交流十分顺利。

外公唐耀富年轻时的故事,唐真扎西也不是太清楚。但他向我们透露,唐耀富去世前,一共回老家三次,最后一次是年,曾带上唐真扎西和孙辈回过老家。唐真扎西还记得老家的地址是巴中县花丛公社(现在的花丛乡),见到了哥哥嫂嫂,兄弟俩感情至深,相拥而泣。

唐耀富年去世时,唐真扎西给老家的亲戚写过一封信,但因为一直没有回信,在外公生前的叮嘱之下,按汉族风俗请和尚念经后,唐耀富被葬在那片庄稼地里。

唐真扎西印象最深的,是唐耀富生前还珍藏有手榴弹和指挥刀,小时候的唐真扎西看到这些十分崇拜外公,认为外公了不起。后来县文化馆办展览广泛征集,唐耀富特地把这些心爱之物上交。“县上办展览时我和外公还特地去看过,认出来了我外公的东西。我和外公都高兴得不得了。”电话那头,唐真扎西至今仍然显得兴奋,为此,爷爷还请他在县城下馆子,特地吃了一餐美味。

虽然外公去世后与巴中的亲戚中断了联系,但唐真扎西却一直挂念着他们。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唐真扎西和母亲还在神龛前念经保佑。机会终于来了,年村上搞卫星电视,得知来施工的工人正是巴中人,唐真扎西把他们当作亲戚一样对待,请工人们来家喝茶吃饭,还送一些水果慰问。

对方很是感动,后来果然联系上了。年唐真扎西夫妇特地带上民族服装,贝母和藏药,回外公的老家巴中住了十多天。从老家带回来的,则是巴中的特产——花生和鸡。

不知不觉,拉拉杂杂在电话里讲了近一个钟头,唐真扎西的语速很快,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他就像见到自己亲人那样激动。

讲着讲着,电话突然断了,过了一分钟,电话又打了过来,原来电话没电了,他特地换了一个电话。聊的都是家长里短的事,我们都在用心倾听,讲着讲着,电话那头的唐真扎西突然呜呜地哭泣起来,情感闸门一旦打开,就再也难以关上,热么眼睛盯着我们,不知电话的那头,老公发生了什么。

原来,这是唐真扎西第一次向外人敞开心扉,我们能理解他的心情。久久不愿放下电话的他,一再叮嘱妻子一定要带我们去外公的坟上看看,他说外公就在家门外的“不远处”……

唐耀富,有那么为你骄傲的后人一直惦记着你,你一点儿也不孤独。

注:选自《虔洁:流落红军及后代生存状态调查》。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时间:年09月。作者:章夫高虹。(未完待后续,后续更精彩)相关链接

01现代中国史上,一个鲜为人知的特殊群体:流落红军

02一个6岁成都女孩,如何奇迹般成为流落红军的?

0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都招人

04年张国焘组建了红军历史上第一支“水军”

05过了很久才知道,妈妈倒下的那个地方,名叫茂县

06被强暴后,流落女红军一生未嫁。

07被确认身份后,女红军开始每月领取35元特殊补贴

08一个轮回?女红军的外孙,又走进了她当年的扎达寺

09半个世纪,“流落红军”在草原上一病难起

10几乎每个“流落红军”都有一个藏族名字

11共和国元帅的外甥,意外“流落”草原之谜(上)

12共和国元帅的外甥,意外“流落”草原之谜(中)

13共和国元帅的外甥,意外“流落”草原之谜(下)

新书推荐

书名:《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

作者:章夫著

书号:ISBN-7---5

定价:68.00元

日期:年09月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

内容简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在传统中国的话语体系中,代表着两个极端的人生处境。在这两个极端的人生处境之中,“忧其民、思其君”,对家国天下的关怀不因身份之改变而改变。这种顽强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自诞生以来就不曾被中断的原因所在。

本书从器物而起,窥探器物之下的先秦文化符号;至诸子层面,寻找支撑五千年不曾断裂文明的精神内核;终于秦汉之际的烽火,发现中华民族风骨之所在。在用散文一般的文字娓娓诉说公元纪元之前历史的同时,将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精神进行深入的剖析;又将这些深层次的精神指引,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呈现于纸面,为读者掀开历史的迷雾,发现在历史中传承着的中国文化。

觉得好看,请点“在看”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sh/87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