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太极运动风靡世界,习练人数之众,普及范围之广,为其他武术项目所不及。练太极——保身,养性,人所共知,人所共需。
你也练太极,我也练太极,真正的太极拳,你练对了吗?
你也聊太极,我也聊太极,真正的太极之理,你明白吗?
你也慢慢打,我也柔柔练,你练的太极拳,养生吗?
带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带着对太极理论溯源求索中的困惑,带着太极功法习练中的种种问题,我又一次走进《中华武术》一年一度的“名家大讲堂”的“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研修班”,这是我第三次走进研修班的课堂。主讲老师仍是“太极观真”理法研学体系创始人,全民太极的康伟老师。
这一次的大讲堂,康老师仍以太极基本理论和太极基本功法为主要内容。康老师讲课严谨有序,生动活泼,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新学员个个有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之感,老学员则温故知新,对太极理论的理解更清晰,更深刻,更透彻。
(一)真正的太极拳,应该是这样的
“太极”,是中国最古老的阴阳理论,阴阳文化,阴阳哲学。
很久以来,我们对太极的认知和理解固化在静的层面,到了近代,有人把“动”放入太极中了,出现了太极拳。太极的理论思想,若没有“动”,没有拳,无以形,人们很难理解太极是什么;可是,这个拳,如果没有太极思想理论作指导,就没有了主宰,无以神。必须是这一动一静结合起来,方为太极拳。
现代人对太极拳的解读,是站在行为的角度去解行为,站在形象的角度解形象,那么,对真正太极拳的认知与理解,早已谬之千里了。
老子的《道德经》,“道”是形而上学——脱离了行为形象以上的层面的思想和学问。道本虚无,形而上。形而上的东西支配形而下的东西。“为无为,则无不为”。主张在“无”的层面去作为。这里的“无”,即无形无象,但它确实存在,确实有,无中生有,方为大有。用今天的话说,应该去管理人的思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人一旦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其思想行为还用管吗?所以,圣人者,治虚不治实,在虚无的层面上作为,从思想上管理。
何为“德”,道之诸显谓之德。一部《道德经》,就是一部形而上与形而下完美结合的经典著作。传统道学文化认为,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器者,即器物,看得见,摸得着,是实的东西,实实在在的物质。形上形下,道器攸分!怎样通过实的运作达到虚的目的,正是太极拳修炼的过程和目的。
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打拳,太极须从无极始。无极,即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无”,是天地初开,一物无有,是宇宙万物最根本,最天然的原始状态。太极,即是传统文化中的“有”,“有”是宇宙万物最原始的萌动状态。人的“无极”状态,即是刚刚降临人间的那个婴儿的状态,是最松,最柔软,最舒适的状态。
真正的太极运动,首先是人在无极状态下的运动。有运动,没力量,在大松大软不用力的纯自然状态下运动,方可叫太极运动,若大松大软不用力的纯自然状态保持不住的运动,则不是太极运动。太极运动的第一个修炼准则是,动中求静。这里的“静”,,不是心静,脑子静,而是极柔软,极放松,极舒适的纯乎自然的状态。
正如前辈所言,“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一丝不假强为,强为者,不得名为太极拳”。
(二)太极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太极运动最根本的规律——渐变,康老师通过对太极图的讲解和对自然界事物的分析,揭示了太极的零数变化规律,即渐变规律,符合这个规律,才是太极运动,更重要的是,意识也要慢下来并控制这个慢。
1.太极拳慢练的目的
其一,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自身微变化的感知和控制能力。其二,将断续意识改变为连续意识,逐步由点意识变为线意识最终形成面意识。其三,逐步形成中枢神经系统与自身各关节运动的信息反馈系统。
通过太极运动的缓慢习练,形成人体神经系统极高的“灵敏度”——知己功夫。如拳论所说,与人交手,“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彼不动,己不动,我意在先;彼微动,己先动,我意仍在先”.
因此,打拳“能慢尽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灵到十分”。
2.太极拳不用力的目的
人身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实的系统,一个是虚的系统。我们平时用的是实的系统,那个虚的系统,我们不认识了。练太极就是慢慢认识和调动那个虚的系统(练神还虚),一旦你能运行那个虚的系统打拳了,就会知道什么是“恍兮忽兮,其中有精”了。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人身之无极,就是人最松弛,最舒适,最不用力,最自然的状态。太极拳是道功拳,“反者,道之动”。其与外家拳最大区别在于:人家比力气,太极拳比不用力气,人家比速度快,太极拳比速度慢,人家比变化,比技巧,太极拳比不变化,以不变应万变。太极拳讲求后天返先天,复归于婴儿。婴儿者,骨弱筋柔而气盈,无欲无念而性真。练习太极,要舍得扔东西,损之又损,减之又减,将身体内所有的后天的实的东西,一点一点扔掉,扔干净,复归于“无极”。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松,松,松,太极功。松,是太极拳习练者一辈子的功课。
(三)太极拳到底怎么练
1.“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
太极拳是理精法密的一种拳术,其传承与发展,是有系统的理论作支撑的。从河图到太极图,从《易经》、《道德经》、《中庸》到《黄帝内经》,再到《陈氏太极拳图说》,这些祖先流传下来的宝典,博大精深。太极的理论根源,太极的规律,规矩,就蕴含在这些传统文化宝典之中太极功夫是心性功夫。修其心,养其性,发其意,运其形。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真正的太极需要花很大功夫来换性,养性,存性,定性。
练意不练力!无理不生意!练太极要从穷理和生意开始。这些“理”的东西没搞明白,你每天打拳,你的意识上不知道在干什么,也就谈不上练意了,当然也就更谈不上用意了。那么,你打的拳就不是太极拳了。
2.练太极,要从筑根基开始
(1)认知太极运动的行功心法,明确心法关键
所谓行功心法,即是练功时心中所想,心要与意相合。
比如,“腰为主宰”,将腰部运动作为肢体其他部位运动的动力源头。心法关键:首先,“宾主分明”,将腰部运动作为主动,其他部位之运动皆为被动,意识中分“宾主”;第二,“刻刻留意在腰间”,腰部要全过程连续不断的主动;第三,主动和被动必须“一动无有不动”。
(2)把握太极运动的基本规律
康老师创编的六式基本功法,概括了太极运动的五大规律:结露凝珠——渐变规律;日月回环——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的规律;寰宇流行——各行其道,各安其位,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自然和谐规律;上善若水——太极运动之性,以水之德为本,外柔顺至极,绵绵不断,随曲就伸,内坚刚容而能载,“有容乃大,厚德载物”;神合太极——阴阳平衡规律。
(3)掌握太极运动的基本状态
太极运动要求“动中求静”,即在身体各部位的连续运动中,保持身体的初始状态不随肢体运动发生改变。第一,“守常应变”,未动之前对身体状态进行心意感知;第二,“动中寓静”,运动中保持该状态进行位置移动。第三,放弃肢体进行力量变化的任何意识想法。经过不断的习练,使得行拳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从始至终保持住那个初始状态——松而不懈。
(4)明确太极运动的修炼效果——养生和技击
“养生”的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医学理论,中医学《医钞类编》指出“养生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精、气、神,乃人之三宝,是人体最根本的生命要素,真正的养生是养精、养气、养神。随着我们对太极坚持不懈的习练,按照太极规律、规矩去习练,慢慢地其养生效果和技击效果就会显现出来:比如,由于长期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训练,则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方面的疾病就都克服了,同时,颈椎、脊柱方面的疾病,肩背部的疾病,股骨头方面的疾病都会远离我们了。至于技击,松透了,技击效果自然就有了。
(四)实践课——体而感之
这一环节贯穿大讲堂的整个教学过程。康老师说,要学真太极,首先要见识真太极。学员们个个兴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康老师,李建伟老师,陈敬东老师耐心地教学员们如何推手,通过推手,检验学员六式基本功的习练水平,使学员明白什么叫松而不懈,什么叫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什么叫转关,什么叫发散,收敛,什么叫阳象阴性,什么叫内动不令人知,什么叫牵动四两拨千斤,什么叫左顾右盼------这些熟悉而又玄妙的太极词汇,在与老师们的推手和老师们的耐心讲解中,学员们用身心去感知太极的神奇,去体悟太极的奥妙,从而明确了习练方向,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康老师根据新老学员的程度不同,又分组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杨君秀老师教授新学员六式基本功法,规范24式太极拳套路,康老师教授八式动功功法,规范陈式26式太极拳精编套路。
短短五天半的大讲堂学习,转眼结束。学员们收获满满。常言道,师傅一言,功夫十年。我们带着如饥似渴的求知欲而来,载着满满的收获而归。接下来,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消化,慢慢吸收。宁静以致远。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太极之路上,带着诚敬,耐住寂寞,持之以恒,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太极理论作源动力,“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好时刻终究会到来的。
感恩康老师,李建伟老师,陈敬东老师的无私付出,感恩杨君秀老师谭素芳老师的精心指导,感恩幕后默默辛苦的叮咚老师,孔令德老师。当然,更感恩全民太极给我们太极拳爱好者提供这么好的学习平台。
本文发表于《中华武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