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感性的激烈跌宕

北京中科白瘕风是几级医院 http://m.39.net/pf/a_5837776.html
人的复杂在于纠缠,无论什么东西都钩织纽链在一起,难辨难解。?1.得心应手且娓娓道来有些事是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但我不熟练,它们让我稍微一想就觉得很麻烦。于是拖延时间,减少次数,曲线救国,马马虎虎,总而言之就是尽可能的逃避。无论如何应对,心态从未改变。皱着眉,想想就头疼。比如,计时做一张卷子,不看答案不翻书。从念书开始,除了学校组织的考试,没有任何一张自己掐时间模拟的卷子,那样的精神紧绷和高压心态让我避之不及。所以确实心里没底,对于时间的估计和题目的临场应对方式,都源于学校组织的模拟考试。对题目的记忆程度,时间分配和心理压力调控都偏低,或是说对考试的熟练度相当低。比如,每周一篇的记录一气呵成,不看手机不跑题。自从记录以来,很少有按时发布的时候,内容的整合度也和记录的时间一样零散。每次写文章5k起步,需要的大块时间5-7小时,不知道在忙什么,反正这些时间舍不得抽出来。灵光一闪之时,多半都进行于一件事情的过程中,短暂的记下关键词又着急忙慌的继续做事情,日后在整理忘了大半。所以需要回忆,围绕的一个话题有很多零散的点需要穿起来,要把生活中的例子抽象出来,反复组织语言,改错查证逻辑,配图排版。写着写着就开始刷b站。比如,背单词,专心致志高效率。单词不同词性,不同层面的含义,相关的短语用法。这不是单单抄写就能解决的,需要不同的记忆方法与训练手段。当然还有反复和坚持,以及面对遗忘的挫败。记忆过程是个极度容易疲劳的过程,眼神飘忽的一瞬间满盘皆输,下一次再拾起记忆又不知何时。当记忆完一遍之后,对没记住的单词再进行第二遍记忆的时候,又开始抗拒动脑的过程。比如,学完的东西要复习,最好是当下就折回去看一遍。总感觉事情做不完,做完这一项就赶紧去做下一项,但是大多数时间都卡在了事情与事情之间漫长的休息头脑(懒)。拖到第二天回溯,但基本也不会回溯。所以一直没有能养成好好复习的学习习惯,导致我的脑子忘的远比牢记的多,学习十几年也没怎么摸索出来自己的一套方法论。比如,小说与历史可读性高,读不下去哲学与科普。在一定的年龄有一定的困惑,它们是需要通过外界摄取信息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不同种类的书籍。而深刻的书籍往往代表着晦涩艰深,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还需要反复回味。绕来绕去的逻辑,一不留神就会栽倒在陷阱里。也许是阅读的顺序关键,或是一定的导读与点拨欠缺,总之效率低。这些都需要动脑容易疲倦的事情,与此同时诱惑就在旁边闪闪发亮。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着,困扰我相当时间,我也尝试过寻找解决方法,但我连准确的提出问题都做不到。我不知道我该怎么描述我的困惑,也不清楚在同一件事情上做到优秀的人与我之间的差距在具体的哪个地方,又该如何去弥补。所以我现在考试还是会在考场上惊慌失措,对于时间和自己的能力没有任何准确的估量。所以我的记录还是断断续续没能稳定更新,对于逻辑组织和思维协调的进展缓慢。所以我长这么大没背完过一本单词书,没有完整的记忆体系与记忆方法,连背词性也是从三天前才开始尝试。所以就算现在念了十几年的书,我还是不会复习,不会一章学完一章巩固,全靠这不灵光的脑子过日子,洒洒散散了相当多的小知识点,组成了日后的步履维艰。所以到现在我还通过小说和历史去吸收,那些浮于表面的人情世故与事物发展规律,不曾耐下性子看那些专注的研讨,让思想深刻。其实我一直知道我不愿意去做这些事情的原因的。模拟考试总觉得焦虑,评分的度的把握,得到分数的沮丧感,和面对题目明明就差一点就能想出来的虚荣。每一次记录的想表达的太多又不知从何而起,又该如何串联的无措,是不是过于消极或偏颇的论点,写下来会不会被未来的自己嘲笑。背单词的反复枯燥的行为举动,耗费时间和天生的轻视,以及网络对“碎片时间”的吹捧,让我觉得它不值得花费大量时间。复习不知是只看一遍笔记还是再阅读一遍课本,公式概念都一样看,多少遍我也看不出什么东西,浪费时间也收获不到什么。阅读小说和历史可以一目十行,完结带着爽与成就感,比起哲学科普一句句晦涩,能追求更丰富的情感爆发与快餐娱乐,是更为天然的选择。我就像逃避我的过往一样,逃避了它们十几年。这些问题根深蒂固,并没有随着我的生活阶段改变而消解掉,我知道,还是需要自己将它们解决掉。到了终于下定决心要去解决它们的一天,我开始思考。虽然不知道答案是什么样的,是一个具体的做法,还是心态的转变,还是工具的提升。但一点点的试错过来,无论我有多厌恶,得先着手做。于是我就只用了最简单的方式。模拟考试,那就关机收书,难受也忍着,熬也熬完,计时规范的写一次。记录就不停止的写,删删改改多次修订,直到理出来逻辑为止。背单词就抄写遮盖释义,投入大块时间专门记忆,反复与专注。复习就横向摊开来,一连回溯数章,理清逻辑,搭建不同知识间的桥。读书就字字斟酌,句句串联的看,反复思考,看的慢就慢。虽然还是有相当强烈的抵触感,但有反复拉扯中的提高,这些都是打磨到卓越的细节。和之前比起来我既没有转变什么大的心态,也没有多大的工具提升,就是压下脾气耐起性子先做便是。却得到了一个意料之外有情理之中的结果,那个被灌了无数次的鸡汤:那些麻烦的事情做起来或许没有那么麻烦。确实是这样。皱着眉做,做到不皱眉为止。到现在也可能刚刚处于起步的阶段,正在追随别人十年前的脚步,用着笨拙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但好在开始前进,一步一停,却整体前行。看得到以后也将会在曲折里前进,螺旋中上升。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总会有或多或少的灵光一闪,慢慢的纯化思想,磨练工具,改进方法。也许是逐渐成熟思维和智力的成熟度变高,让我比之前每一次尝试解决它们,都稍微顺利。没有什么比在实践中摸索方法更有效的,压着不耐烦,顶着诱惑。直到最后真正纯熟的时候,成就感与信心像酒缓缓弥散出的香气,后劲十足,回味悠长。我从未专心致志的打磨过一项技能,但我曾窥探过一丝游刃有余的自在。一项工具,一门语言,一门功课,得心应手,烂熟于心,坐怀不乱,娓娓道来的感觉,真的很舒服。从心所欲,不逾矩。简言,反复,而熟能生巧。2.一切从简却又理所当然。名校讲课,所有东西串起来讲,分好类,挑干净的东西说,清晰明了,没一句废话的板书。概念性的东西化繁为简,通俗易懂,没有花里胡哨的PPT。每讲一个大方块,简单的画思维导图。摒弃了很多不必要的详细,又不缺乏易懂的简略。总而言之,缓慢的灌输一种提炼重点的思维。我一直都有这个毛病,抓不住重点,或是说没有思考。小的时候老师在说要写摘抄开始,看一本书感觉每一句都很好,跟抄书一样太浪费时间。现在想想可能是没能理解感触,思考那些文字。也不清楚阅读应该放在感受而不是记录上,颠倒的重点。念书的时候背公式,也是笔记上密密麻麻的什么都有,记笔记又相当于抄书,抄了一遍也记不住。不清楚目的应该是如何牢记它们,用一种符合思维逻辑的方式,扎实的把它们记下来,并且会用。这仅仅是一种手段,用来达到最终目的,而我又本末倒置。也不知道高中时怎么考出来的,大学才开始思考这些东西。原理记录,思维体操,纵观链接等等。但也没有能好好试用。还是一个原因,什么样的方法给我都是抄书,什么样的思维模式都是被课本牵着走的单线程,对课程的内容没有高层次维度的思考。还可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反复的程度不够,前面看过的东西很快就会给忘掉。理解能力差,记得就慢,记不住后面就更糟糕,恶性负反馈。可能这就是人们反复说的智商与灵活?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鲜少靠音量来强调,与反复重述一句话来达到训练学生的目的。往往是平稳逻辑明确叙述,一切丝滑流畅自然而然,又必然如此的连贯。对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并且提出思考,注意总结与对比的力量。与之前遇到的问题解决方式相比,他们的做法表现出惊人的相似,简单。一眼就能抓住要害的敏锐,像鹰一样干脆。现在想想,学习的关键大都在记忆上,记得多记得快记得牢,就能在一切斗争中占据相当的优势。记忆的要点在于归类,用各种角度和特性来归类,大大小小的仔仔细细的分割开来。专注度提高也在于得心应手的思路,在一件武器不顺手的时候思考改进与转变方法,而非熬着时间把事情做完。那样的艰难与打击,陡增焦虑。当目的明确,规划清晰的时候,似乎有很多问题暴露,但解决方法随之而来。他们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目的,和达成手段之间的联系。不追求资料手段方法的花哨,反而不停在做低级的重复与动脑的过程。又从中得到深刻的理解和思考,能达到更高级的运用。温故而知新。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3.节约时间不走弯路的金钱,减少心理精力的磨损有天晚上比较崩溃,具体表现在把养了很久的指甲都掰断了。我看着两本厚厚的专业书,是本科没用过的教材,这些知识分散在数个学期,在不同的书籍里,零散浩渺。花费很大意志力不停的集中注意力,勉勉强强的看下去几段,思路在中间卡了一下。在CSDN上搜搜,看几篇文章,一个小时还是卡着。时间走在我的焦虑上。然后点开我上次没看完的小说,一边看不自觉的掰指甲。一焦虑就会掰指甲,之前有相当的时间改掉了,现在又来了。本来打算是先自己看完两本书,再去找相关的指导资料,果不其然又出现了我自己看书的理解问题,是之前多次自学中出现过的毛病。一瞬间自我怀疑开始蔓延。也许我就不适合学这个,我的选择是错的,我不该冒着个险。这个思维一旦陷入,就难以旁观者心态逃脱,当下的判断被当下的大脑绝对服从,带着悲观色彩的情绪。于是我回去就买了我看了很久的视频课,大几千出去。我想起去年的这个时候,也是这个价格,买了一个对当下的我完全不适合的课程,挣钱培训。当时也是迷茫的要死,没有谁能给我很客观的指导与建议,病急乱投医。但这一次好像比上一次的情况好一些。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反馈,还有信息差。一个渡过河的人,对在水上飘荡的人的经验指导。他们是俯瞰的人,能从全局来找问题,能从结尾来看开端。无论在什么性质的事情上,只要是螺旋上升曲折前进的进程中,走完这一路的人就有绝对优势,能给还在原地兜转的人指方向。这能节约时间,还有更重要的是平稳心态。拼的就是心态。总听那些年纪比较大的人,说一些略带轻蔑的言论。“你们现在条件多好,还挑三拣四的,真是富足不知愁。吃点苦都受不了,我们当年那什么都没有!还花钱办这些事情,真是想得美...”谁家买了房子,谁家穿多少钱的衣服,谁又买了什么样的车。不知不觉的被灌进来,虽然我确实不太感兴趣,但总是耳濡目染,现在想起来。他们说这些话似乎带着一些对富人的仇视,或是说偏见,酸溜溜的。他们可以说是很典型的一批人。市井小民,柴米油盐的价格牢记于心。像我这种故作清高的人,是最不被他们待见的。还有以前父母反复提起的,钱的来之不易,以及在某些地方近乎执着的节省,和某些地方不为意的大手脚,让我甚是不理解。现在这个东西可以笼统的叫一声金钱的价值观。也有个朋友和我提起一件事情,说有些苦难是没必要受的。“我现在很少穿劣质的衣服,十件劣质攒一件做工布料都上乘也值当。在火车站回家打车三十几块,也不坐公交转地铁,拖一个巨大箱子累的满头大汗,还要花上两三倍的时间,”他在黑暗中转动酒杯,折射的光莹莹点点,“打车你也有自信,节约时间和体力。而且挣钱就是用来花的,有的钱必要,有的没必要,围绕心情来,情绪是最难提供的价值。”“知识付费也是需要尊重的,不谈论盗版与否,他所能给你提供的价值,值得你的付出。”他长我五岁摸爬滚打几年,像个大人一样的口气说与我听,这些他觉得很关键的细节,用来润滑生活中的棱角。我听着他的表述与举例,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于是我脑海就记下了这样一个词语,不必要的苦难。我为什么会选择心态崩溃的时候才去花着一笔钱,来得到一个我需要良久的帮助,明明已经思考了很久。并且我深知我的蠢笨,不是能通过仅凭自己努力得到完美结果的人。而且我浪费了这一段纠结的时间,最后还是做了那个已经做好许久的决定。我合上眼,靠在椅背上轻轻的晃,晃出了上面的记忆。我想了一下,在这笔投资前后最大的转变。少了心慌,有人能指一下路,面对什么牛鬼蛇神都更有底气。自我怀疑也减轻了不少,解决问题的时间也大大缩短,方法也更优质。值吗?值。解决问题了吗?一部分,还需努力。?4.禀离旁人的目光还是会稍微留意周围人在干什么,我的感受器总在捕获嘈杂世界的种种信息,他们对我的干扰相当大。思想不透彻不深刻,想不明白事情,就会总被外界带着走。比如曾经的运动计划,人生规划,电影书单,技能增添。繁杂焦虑应运而生。于是在这样的摇摆之下我总是慌张,事情那么多,似乎都重要,也似乎都不重要。要保持稳步前进就要将时间揉碎开来,摊到各种各样不同类别的事上。所以做事情总在着急去做下一件事情,焦虑的心态让我停止了做完一件事情回顾的过程,这个过程被视为浪费的时间,会做不完接下来的事情。恶性循环就是没有一件事情做的踏实,能得到结果。贪多。

于是我又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曾经和一位学长聊起过。那时候期末,整个宿舍全都在点灯熬油的看书,簌簌的翻书声在我听起来格外刺耳。于是自然而然,从不熬夜的我也拿起了一本书,走马观花的过,什么也没记得,还是止不住的烦躁和焦虑。

我发信息和他说了这件小事,他说你自己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什么时间该做什么。

我体会的并不深刻,在我眼里又像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一样的大道理。过于笼统的让我不知道,如何把它转化成迅速上手的行动。

理由很简单,他不了解我,没人了解我,连我也不了解我自己。

这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因为这个弱点也在日后困扰了我两年。面对更大的决定和方向,也是徘徊四顾着举手无措,战战兢兢着如履薄冰。

在很多时候让我错失了相当的机会,也许规避了一些麻烦,但未知代表着可能性,那些错过的路就只能在现在回看下,略略猜测一番。

我在本该思考自我的时候,转头看向别人的轨迹,在他人走上正轨之时我还在探路。

“执行力不够,想到什么就去做,顺着事物发展规律做就完了,想忒多。”

我转了转眼球,合上眼皮,脑子里这句话在滚动播放。

就像在开头的五个问题,它们长久存在,与解决的阻力连成一条线,就是我或明或暗的焦虑。这焦虑源于,对自我认知的薄弱,对未来的规划的空洞,对自我需求的模糊。这种环顾四周,主见不明,步伐不坚定的影响,折射在了或大或小的种种事情上。

其中来势汹汹的感性与偏执矛盾的理性对冲,走完的时间支离破碎。

再往深处想想原因,就是知识的浅薄,和过往的混沌致此。但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把这些想的十分透彻,就走着看,日子天天的过,人稳稳的走,慢慢的体悟。

不断的自我剖析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观念的修正紧随其后,行为上逐渐转变。最后整个人变得坚定纯粹,干练透彻,由内而发的稳重轻松与游刃有余。

需要放慢一些节奏,而不是脚步。需要思维一直敏捷跳跃,而不是张皇失措的逃逸。

面对事情的安排与未来的规划,心如明镜,天平两端的砝码是时间,和能力环境精力金钱的平衡。我曾尝到了一点甜头,当转变看待角度的时候。全心全意的专注一件事情,不停止的思考把杂念踢出去。往往只需要一小段时间的坚持,就能克服掉那种焦虑与懒惰。专注与自己和当下,禀离谁的目光。5.瘾与断看书,一直热爱看书。小时候父母不给买书,又没有别的渠道能获得,大部分的时间就在那几本书上反复的阅读。后来长大了之后,有自己的渠道买书,却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读书了。看书会上瘾,开了个头,尤其是小说和历史,总想立刻看到结尾,一刻不停的看下去。中间或许囫囵吞枣,或许大段的跳过,但会沥干主干剧情,急吼吼的。然后全部看完之后再回味过来,仔细的推敲每一段对话,每个描述细节,每一次矛盾与冲突下的推进,每个角色的颦笑。从任意一页翻起来,慢慢的琢磨这一本书,再仔细的花费数十天,再看几遍,又有新的感受,新的思考点。所以我很少开一部书,慎重再慎重,因为我知道当开始看之后,所有的事情都会被推到后面。一切的时间都用来推进剧情,很耽误正事。心神不宁,心心念念,反复的琢磨,脑海中回放爆发片段。读书时总会惊叹那些作者的智慧,他们构建出来恢弘的世界观,或是蜿蜒曲折的剧情路线,复杂错综的关系脉络。造物者手里抓着无数条或明或暗的线,另一端若有似无的链接在每一个人和事上。这些人物各有专长,在各自的领域熠熠生辉的同时,又影响着其他角色。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说话风格,所做出的选择会通过怎样的细节,来推进事物的发展,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碰撞之下,又有什么样的效果。这一切,都交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他肆无忌惮的摆弄这沙盘,将每一个因素条件挖掘呈现出来,字句斟酌。构建起来的世界,就像真实存在一样,随着时间推进,一切刻意安排变得自然而然,所有的线发散,又在结尾回笼回来。杂家与全才。刘老师说文学家是个杂家,也是全才。我沉浸其中,也想如此来掌控自己的生命。在其中汲取某种我独属的养分,来滋润这干枯的魂魄。又止不住的思维发散,成为那一名造物者,或是他手下的棋子。也许有人成功,但至少现在是痴心妄想。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我的异想天开浪费时间。时间一去不复返,我还有事要完成。当然也不只有读书这一种,娱乐和焦虑同样具有杀伤力,像瘾君子一样,降低工作效率的同时偷走我的时间。生活中的细微的瘾与断实在太多,它们让我感性情感跌宕不休,在大脑里疯狂回荡。理性又一跃而起,要压制这股流窜的火苗,将一切带回平稳与正轨。对自我否定,对当下局势的判断,对决策的怀疑与坚定,对当下该做事情的刚毅,对未来发生的充耳不闻,对追悔莫及的视而不见。于是理性与感性疯狂对冲,激烈跌宕。需要干脆的切换。放下的一瞬间是艰难的,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消退大半。需要意志,需要改变想法,需要手段。灼灼的欲望需要适可而止。?6.人与过往人有记忆。最近总在不知不觉的观察情绪,思考事物发展与情绪的似乎存在的某种必然联系。看书也好,和人相处也好,观察自己也好,一直在这个方向上思考。然后再找一个理性的方法和理论,处理它们的矛盾,再记下来。大概就是,归类,对对碰,记忆。相比于之前大量苦闷的时间,一味的推脱责难,纠结于自己的弱点与恐惧,现在想更积极的处理。理性与感性都不可少,也都不能推向极端,对冲跌宕下,我站在其中调控。拿着感性指明方向,用理性添花思维顺滑。某天看了一个观点,大概就是过度埋怨过去,错误归咎于原生家庭,归咎于那些难言的过往,导致的囿于混沌,进步缓慢,那个题主说。“你要自己做自己的父母。”我当时看到觉得很有意思,养小孩嘛,肯定要告诉我走过的那些坑,要他好好吃饭维持健康,多做运动长肌肉来保护骨头,坚持护肤免得日后无力回天,多看些书...Duang~思绪猛地动荡,好像吵醒了什么。好像现在也应该这样做?好像现在也不晚?现在也好好吃饭,多读书多运动,专注生命与自己也没毛病。于是我把这句话写了下来,我是自己的父母,又是自己的老师。自己关心照顾,爱护指导,严肃温柔,认真诚恳的对待自我。简单的,带着过往,好好的养活自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a.com/dxzx/10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